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教育》杂志上一位作者对绿色作文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引论:“绿色作文,追求的是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绿”在一个“真”上。绿色作文,或萌于“无字书”(社会)的切身体验,或源于“有字书”(书本)的阅读灵感,  相似文献   

2.
爱书说     
记事的时候,书是一叠有字的纸,它告诉我:字有大小多少; 长高了,书是一对欲飞的翅膀,它昭示我:天地无比广阔;  相似文献   

3.
档案是人类历史的记录,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虽然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档案学理论,但在先秦两汉的历史典籍中却已经蕴藏着重要的档案思想。正是这些古代档案思想在华夏5000年文明的产生、记录和延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书”与文字、档案和历史。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①。“书”字在我国文字、档案及其他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对我国古代档案的称谓的变迁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虽然“书”字现在主要是书籍、书信、书法、文书之意,但在先秦,特别是春秋前,“书”字…  相似文献   

4.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仁宗时布衣毕异发明的,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是个伟大创举,距今已近千年.毕异以后,制造活字的材料有多种,但什么时候用锡字,存世最早的锡活字印本是谁印的,还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根据文献记录,元代王祯曾试验过用锡字,是否印过书,文献不详,据传因锡字不易使墨,改用木活字,成功了,不但印过自编的<旌德县志>(佚),而且还写过一篇<造活字印书法>,编入所著的<农书>传世.其实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记录,毕异也曾试验过木活字,因木有"沾水则高下不平"等缺陷,改用胶泥.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金克木有一本书叫做《书读完了》,里面提到一段轶事:史学家陈寅恪年轻时曾前往拜访老一辈学者夏曾佑,闲聊当中,夏老先生慨叹自己由于没有学过外文,阅读视野受限,所以把中文书都看完了。陈寅恪当时虽然没有表示异议,心里却是颇不以为然的,认为书怎么可能读得完呢?等到陈寅恪晚年的时候,他发现,书原来真是可以读得完的,因为最为精粹、能予人以启发的书,数量就是那么多。一旦读完了,  相似文献   

6.
一部新的内容翔实的韬奋传记,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作者为原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和首都师大教授苏克尘。他们受韬奋夫人沈粹缜女士和曾与韬奋共事过的老同志们的委托,经7年努力,写成这部书。全书长达50万字。  相似文献   

7.
阚祯兆是清代云南省著名的藏书家,《中国藏书家考略》一书唯一收载的云南籍人,可记述仅12个字,远不如别人全面完整。作为在云南曾有过一定影响的藏书家,其有关史料零星散见于各书。将散见于各史籍记载中的有关零星资料汇集考证,以期最大限度地复原其生平事迹及贡献。冀望能对我省藏书史、地方史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的“阅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图书(biblion)"和"治疗(oepatteid)"合成而来.顾名思义,就是指凭借图书的内容信息对阅读者发生影响,以治疗其病态的一种方法.书籍,早就被理性的智者当作一种有益于人体精神健康和人生进取的宝贵资源.古埃及底比斯有个图书馆的入口就镌刻着"疗治灵魂之地"的警句;而在中国汉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10.
白凌燕 《出版参考》2012,(25):18-19,39
内容重要,还是渠道重要?这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谁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纸书出版的时代里,关于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我曾和一位图书公司的负责人聊天。我说,这没有什么好争  相似文献   

11.
闪书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人类思想的传递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出版业的内容提供方式,并产生一种将内容同营销相结合的一体化形式,这种形式,人们暂时将它称为"闪书","闪"就是快,"书"即是内容,就是一闪即过的书。在一闪即过中让人们了解书的大致内容或精彩片段,这既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又符合传统营销的瞬时广告效应。  相似文献   

12.
车建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学生三年不读书,就会沦为‘小学生’;而一个‘小学生’只要坚持学习,就能成为‘大学生’。”2002年,他读了70本书、听了60位专家讲课。他曾写下了30余篇共10多万字的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3.
黄细嘉 《历史档案》1999,(2):103-105
对大多数人来说,邹凌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历史人物,因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让人永远铭记,没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令人钦羡倾倒。但是,当我在《江康年师友书札》一书中读到关干他的生平和著述的介绍,再经考证诸史后,一个中西兼融的学者和改革创新的活动家的形象便隐隐约约地映上了我的眼帘。“邹凌瀚,原名肇元,字殿书,一字白潜,又字公之瑜,江西安高县人,凌沅堂兄。生卒年不详。清增贡生,候选员外郎。曾捐款创办《时务报》,并充该报记者;又曾参与发起戒缠足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江西创设励志学会。戊戌政变后,经理…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与廖元善都曾留学日本,又都嗜书好学,喜爱藏书,曾收藏过大量的中外书籍与字画。他们俩又是情谊深厚的老朋友,郁达夫曾将儿子托付给廖元善抚养十余年,在福建历史上留下了感人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广韵》是在隋唐时代共同语的基础上吸收了南北方音和古音一些成分的一个音系,罗常培先生曾说过:"所以无论国内什么地方的方音都不能超越它的范围,同时也没有一个地方的方音能够跟它恰好相合。"《渡江书十五音》所反映的是闽南漳州方音系统。本文着重对《渡江书十五音》的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以期比较它们与《广韵》韵母的源流关系,本文只节录了阳声韵比较部分。  相似文献   

16.
鲍廷博与汪启淑都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因为向朝廷献书,故被列入四库馆"献书四大家"之中。作为徽籍寓杭商人,也曾发生过一桩借书公案。  相似文献   

17.
喻莲 《大观周刊》2013,(2):80-80
我们都听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见阅读对学生理解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如何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刍议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让公共图书馆呼唤:多读一点好书,智慧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9.
我的图书室─—摘自《书的梦─—名家品书散文精选》作者:林语堂我在《人间世》杂志曾登载过姚颖女士一篇布置书房的文章,凑巧与我的意见相同。如果我也发表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或是曾经遇见过她,那我一定会诬她有抄袭我的意见的嫌疑。因此我在她的文章末尾,写了一篇长...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位热心于兴办图书馆事业的学者,名叫卢靖,字勉之,号木斋,湖北省沔阳县仙桃镇人。清咸丰丙辰年(1856)二月二十五日生于一个贫困的读书人家庭,1948年9月3日老死于北京。卢木斋自幼好学,对算学及格致之学尤感兴趣。1883年,他写成《火器真诀释例》一书,由当时在仙桃镇筹厘饷的云南倪修梅推荐到湖北巡抚彭祖贤处,彭很快把这部书印了出来,并聘请卢木斋到书院讲述算学。1884年调入经心书院学习。1885年考中举人。后来被学使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