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培训制度的产生背景,结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具体实例,论述了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的培训制度和惯例做法,提出了借鉴美国高校的助教培训制度和做法,提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实现。因此,教学和科研并重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表现。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高校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及教学活动的现状 研究生教育推动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讨中美研究生教学差异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研究生教学质量潜伏的危机并未引起高校的重视。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目前我国研究生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人文素质的教学方面还存在差距,影响教学质量,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改进。本文借鉴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探讨适合我国的研究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内部效率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的关于我国高校效率的文献多集中研究高校的规模(规模经济),更深层次的关于高校内部运行效率尤其是内部产出组合效率(范围经济)的研究寥寥无几。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是否互补、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资源是否共享等重大问题缺少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背景下,研究高校范围经济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使用多产出成本函数,并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数据对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活动之间的资源互补状况进行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提供这些产出时未充分共享资源,其中研究生的培养较为孤立,范围不经济程度最高;在考虑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后,高校产出间的资源不共享程度更为加大。反思范围不经济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高校的设备、师资、图书的条块分割和内部管理体制的交叉重叠,同时,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致了研究生培养的相对割裂。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高校内部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还应重视学校的类型和办学地点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材是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其质量决定研究生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资深教师是美国研究生教材编写和选用的主体,教材出版社、高校教学中心和项目计划分别辅助高校初任教师编写和选用教材。在研究生教材编写和选用过程中,教师聘任、课程开发、教学评价以及制度规约四方面因素保障了美国研究生教材的学术质量。结合我国研究生教材建设实际,要建立和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编写、管理、使用的制度;高校统筹本校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把好研究生教材政治关和学术关;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充分发挥教师选用研究生教材自主权;将教师参与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制度规范引导作用,严把研究生教材编审用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美国公立大学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找出中美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的不足之处及美国高校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结构和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生源素质、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对地方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地方性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六大区域74所高校的1894名在读研究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状况不容乐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也不令人满意。研究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但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差,绝大多数被调查研究生要求开设体育课。作者论述了对在读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针对研究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未来的工作、生活特点,提出了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设想,对研究生体育课教学目标的管理、实施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助教工作在我国高校已经普及,但多限于对研究生助教的资助,没有纳入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基于我国17个国家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网站提供的助教培训信息,发现当下助教培训存在时间仓促、定位不清、内容不连续、工具性倾向明显等问题,可能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对潜在师资的极大浪费。认为应将研究生助教视作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端,依托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培训;尽早建立研究生对高校、高校工作、高校教师的感性认识;协同助教和主讲教师经历教学过程,提升发现问题、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结构,建立起以研促教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美研究生教学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数量也不断攀升,但对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潜在危机并未引起高校的充分注意。笔者通过访问美国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深深地感到中国的研究生教学在必要的教学资源、研究的教学过程、求实的教学精神、人文的教学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缺失,影响着教学质量,亟需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学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借鉴英国剑桥和华威两所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我国应从功能目标、组织体系、主体定位、建立激励机制和营造质量文化五个方面完善我国研究生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模式固化等突出问题,基于O2 O的创新创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双创"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等策略,构建基于O2 O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双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的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做了探讨。文章就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扩展途径提出了作者的看法,认为加大在职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研究生培养途径。并以工程硕士的外语教学为对象,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对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作者的见解,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务必要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总体而言,我国大多数院校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设置主观性强、局限性大、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内容陈旧重复,研究性、前沿性不足,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单一,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采用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学科划分过细限制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利于研究生的课程实施,人才的流失影响了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着力于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推行和完善研讨式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和建立规范化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专业硕士在国际交流中缺少话语权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脱节。文章首先明确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然后分析培养专业硕士英语交流能力的必要性,并归纳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难以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而随着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出现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尝试学习者中心(learner-cen tered),尤其是学习者中心网络教学方法,以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促进研究生教学,达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韩国研究生教育在二战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展迅速。通过分析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探讨其培养模式。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韩国为启迪,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适当增加私立及民办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升导师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其研究成果,对于借鉴韩国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适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对中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death of Mao Tse-tung, and the rise of a new Chinese leadership headed by Deng Xiaoping in 1976–1977.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conducted in China in 1980 and 1981, statistical documentation provided by Chinese education officials at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and oth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 material, this study explores admissions patterns and statistics, admissions requirements, examinations and the continuing controversy in graduate enrollment, the stress on enrollment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stitutions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 graduate curriculum and academic dissertations, the new Chinese academic degree system and the methods for conferral of degrees,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mployment patterns. The study stre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graduate programs and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debate within China since the mid-1960s, and the important problems Chinese graduate program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face in continu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