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泰国影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给中国的受众带来了不同的议题讨论,传播媒介通过设置议程进行文化解码,但在传播中常会出现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该文通过分析我国媒体和受众对泰国影视剧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及报道原因为切入点,探究此类跨文化传播方式对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的泰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我国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启示。将单一化的议题转化为多元化议题进行解码,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广义上讲,对外传播具有跨文化特性,它必须“在甲文化中编码,在乙文化中解码”。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介不仅仅面对单一的社群、民族和国家、单一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而且面对整个世界。然而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制约着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有效进行,文化差异越大,对外交流的障碍也就越大。因此传播效果的过程,其实主要表现为克服文化差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文化杂糅使传统文化边界逐渐淡化,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边界限定下的文化认同造成的冲突也更加剧烈。在此背景下,如何超越自身文化认同,建构跨文化认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要完成从文化认同到跨文化认同的交际伦理转变,即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从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影响力博弈转变为文化多元一体基础上的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共性内容来建构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认同,以此扩大共识和开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军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借助对外宣传手段,实施跨文化传播。而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策略,才能达到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载体,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在德国对中德受众的反馈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传播主体层面、接受者层面和信息编码层面三个方面入手,对受众的反馈进行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6.
海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海南的过程中留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红色文化的支持,以“琼崖革命精神”为代表的海南红色文化有利于构建锐意进取的海南形象。在5W传播模式下,分析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探寻提高海南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海南红色文化域外传播效果、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在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直观印象,传播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的一档美国真人秀节目《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改编版《极速前进:冲刺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熊猫借助“熊猫外交”与“熊猫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看,中国以大熊猫为媒介建构出以“萌文化”为基础、中国文化为核心以及“和文化”为灵魂的“熊猫文化”内涵;针对目前熊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消费色彩浓厚和泛文化现象严重的问题,需要国家牵头,多方合力,重视熊猫文化研究和熊猫IP打造,加强国内外传播力度,以助力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3,(1):121-121
洪丽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中国学者要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所突破,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紧跟国际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问题,又要深刻意识到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缺失问题。从文化入手,就要认真深研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同时也要熟悉西方文化之命脉。例如,在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0.
当前,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外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平台、受众需求与传播效果等都面临新的冲击与挑战。新的形势下,我国媒体亟待采取新的理念与路径,切实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在提升软实力已成为共识的大格局下,制订一个稳健的对外传播媒体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要从对外传播媒体本土化战略的制订路径、整体定位、媒体具体经营思路和步骤、跨文化语境下的对外传播媒体需改进环节以及总体效果评估等方面来思考。突出本土化策略,进一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体现对受众的贴近性,从而赢得受众的认可支持;拓展多元化渠道,尽可能建立不同主体、不同属性、不同形态的传播渠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进一步扩大与海外受众的接触面,增强辐射力与影响力,更好地适应与满足海外受众多元化的选择与需求。  相似文献   

11.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2014年11月28-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组织了两场大会发言、四场圆桌论坛,聚集了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实践家。与会学者探讨了全球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共同关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遭遇的碰撞和冲突,探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为基于新媒介的"第三极文化"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城市特征出发,针对新近成立的一批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如何进行城市国际传播,提出三种典型路径:一是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路径。如重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名城,扎根城市特点,服务城市制造走向世界,将城市故事、产业故事和全球叙事有机结合;二是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如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扎根湾区文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对话交流拓展国际传播;三是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上海这样的全球都市来说,数字化是对标全球城市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经由城市界面的大众个体化生活实践,更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和历史的全球传播。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并非城市国际传播的单一路径,而是城市国际传播的复合路径。总体上,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服务和探索城市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可采用以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创新连接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世杰应本刊之邀,撰写了此文。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跨国际传播。出版了《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传播学》专著,主编了《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主译了《世界文化报告》(1998)、《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等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文通过阅读1995—2005年我国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概述了在定量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不足中,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作者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而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层次的、体现跨文化传播差异的各个“基因”研究。只有积累了众多微观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中外有别、外外有别才可能不再是我们的直觉认识了,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理性认识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决策者的育力措施,加强支持这个学科发展的力度,也需要中国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们进行扎实的工作,特别是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本刊编者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值得从事传播工作的记者编辑,特别是处于传播领导岗位的决策者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的英文名称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为准确的翻译是"文化间传播"。但在中国,它对应的名称很多: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跨文化研究,等等,这反映了对学科的定位还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6.
丁洁 《对外大传播》2010,(10):13-14
从传受双方的互动、传播渠道和受传者等不同角度,我国赴国外留学生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他们一般比较了解所在国当地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熟悉当地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误读情况,因而在促进中外沟通方面往往能够有更好的针对性,比较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应在信息发布和群体组织方面支持和引导海外留学生开展民间外宣: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其进行引导;在海外建立留学生组织和交流平台,强化留学生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增强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等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回顾体博会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体博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体博会不仅是体育产业的展示平台,还是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华裔新生代的双重文化身份特征,具有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多重优势。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身份认同感能够促进中华文脉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赓续与传播,在推动文明对话、实现文明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融通中外的重要群体。对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要呈现中华文化的表征符号,又要体现内涵于表征中的精神意向;既要展示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又要使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成为其梦之所萦。因此,传播主体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在时机把握、符号选择、叙事方式方面要与受众的结构特征、接受心理、情感需求高度契合,以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视觉化相融合的表达范式进行传播,体现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共情源于对他人情感状况的认知和理解,并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动模仿机制或自上而下的观点采择机制产生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唤醒受众共情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运用多模态传播手段,聚焦个体命运,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反映时代特色,注重细节描述等方式方法,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架起不同文化间互相尊重、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同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通过优质的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国际传播策略的"软路径",也是贯彻精准化传播要求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电视节目风靡荧屏,在国家和民族形象塑造、社会现实呈现、文化价值传达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跨文化传播节目的创新与传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互鉴。通过模式创新与技术迭代的外化形式丰富场景与氛围的体验,以尊重文化差异为基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精准传播的最大同心圆,在多元共生的文明交集中消解文化成见,实现有效链接,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