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理查德.赖特在文学作品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调揭露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紧张的种族关系,认为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以人为的方式把处于共生关系的黑人和白人进行了活生生的社会切割,导致这两大种族之间的误解和仇恨。白人在教育、司法等方面对黑人实施双重标准,引起黑人对白人的更加反感和不信任。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黑人与白人相互仇视的根源,白人对黑人的仇恨和种族压迫引起部分黑人率先形成自己的第三种意识,激化了他们三重意识中的张力,从而促使更多的黑人加入到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3.
布鲁斯又称蓝调音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黑人音乐,它是一种能使美国黑人在受压抑的环境下较安全地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感叹生活,发泄愤怒,追求爱情的真实情感。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布鲁斯音乐也是研究黑人文学和黑人文化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布鲁斯音乐的起源历史及黑人生活方式、社会地位、音乐文化地位等方面分析其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人在美国本土的基督教文化,可视为美国"黑白"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黑人将宗教融入到福音音乐中,同时聚焦了白人的音乐文化因素。黑人福音音乐为黑人群体创造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黑白"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体现了黑人对白人文化态度的积极转变,"黑人性"与"白人性"的有机融合,使其自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赋予小说诗意特征的美好尝试。它通过文体上运用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成功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学思想,引导读者超越了语言本身直线性、平面效果的不足,步入了有“声”有“色”的三维世界,进而有效地传递了黑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在性别、种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作为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自幼与黑人音乐便有了不解之缘,其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和种族文化观。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始至终都流淌着黑人音乐的音符,成为小说人物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艾利森在作品中对黑人音乐娴熟的驾御能力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已成黑人声讨种族歧视、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某个黑人社区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小说通过对佩科拉追求蓝色眼睛这一事件的描写来揭示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残害。本文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引发学者和读者对文化、种族、审美标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推动对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的大众化状况。近现代普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音乐师范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为繁荣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推进我国音乐文化大众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various discourses, engaged in by social observers and experts alik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o, music, and youth during the 1950s and 60s. Through articles, inquiries, and surveys led by Belgian pedagogues, psychologists, educators, social workers, and journalists, the author moves from the topic of radio to the larger subject of leisure, analysing the issues raised by these social actors regarding the way in which adolescents of the era listened to radio, music, and sound in general. By analysing these discussions, we see that several problems with the radio emerge: first, the issue of distracted listening; second, the issue with noise; and third, the issue with modern music. These concerns reveal that there existed, from an adul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a “good” way of listening to radio and “good” genres of music to appreciate.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the “pedagogy of leisure” was effectively a means for society to control and domesticate the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era’s youth.  相似文献   

13.
《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发展应该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与审美的结合。文章强调了该课程的教学应从以前简单的技术练习中走出来,结合熟悉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在歌唱中练习音准节奏,在掌握音准节奏的同时注重音乐情绪的表达。借助器乐作品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将不同乐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器乐作品的欣赏和视唱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不同的音乐体裁。文章提出了一些教学法和训练方法,以此为结合音乐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温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0):88-90,102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改革开放在给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云南的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要经历历史发展时期的跨越,同时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如果不能够及时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那么,其传承便无法持续,如此便会造成民族音乐文化的灭绝!  相似文献   

15.
当代音乐教育呼唤文化自觉,乡土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乡土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乡土音乐欣赏,而应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通过乡土音乐表演、中西音乐比较以及乡土音乐民族志研究三个手段,培养学生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从而弥补单纯西方音乐体系教学所带来的民族与文化意识的缺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的主奏乐器的特点以及各种乐器在演奏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阐述主奏乐器对乐种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music education’s legitimation of values as a means of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ntry into the new ‘knowledge socie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 global age. It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values education relates to the teaching of both musical and non‐musical meanings in the dual context of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nd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that values education faces in school music classrooms. It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globalization has pressured values education into resolving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unity in the ever‐changing pla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It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music education might juggle three pairs of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s in the curriculum: betwee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on the one han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Communist ideologies on the other;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and between national and glob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8.
"教育多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对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来说,赋予了我们有别于西方人的特殊含义、独特的时代要求和历史的使命。二十世纪后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到底是欧洲化的音乐教育,还是民族化的欧洲音乐教育?文章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欧洲化、民族化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善于把自己对社会、时代的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各种矛盾冲突,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创作出个性鲜明,极富民族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因此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题材十分广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情感的宣泄性,具有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研究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有助于更好地领略俄罗斯的这位音乐大师的音乐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