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作为学者型作家,杨绛以其鲜明的个性背景在作品中融入了写作者慧敏的生存策略和单薄的为人处世原则。她的睿智不仅使她安然度过艰难的时世,也使她在文革后的创作中呈现出充分的"智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之后,回到我们视野中的杨绛焕发出人生第二次艺术生命力.新时期以来,杨绛创作了一系列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解读杨绛作品时,会发现她以一种与其它作家迥然不同的眼光去审视那个年代.平淡而旷达.含蓄而蕴籍。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的记忆库,而早期记忆更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残雪的童年正处于"文革"时期,在"文革"中她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她经历了一个不幸的童年.众多的批评家从残雪的作品中找出了他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而残雪在书写这种记忆的同时,也在对"文革"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在<思想汇报>中,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由于受压追而思想发生严重异化的人.透过这个人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革"给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对"文革"期间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基于她自己童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与作为舞蹈者自身的经验,在《白蛇》中,严歌苓塑造了舞蹈家孙丽坤的形象。小说中的蛇作为核心意象,与孙丽坤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蛇共舞的境界。多层意蕴的蛇折射出那个非正常年代下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女性的迷失与自觉。  相似文献   

6.
李波 《文教资料》2011,(14):17-19
小说《古炉》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文革"情节,普通民众的生活在"文革"风向标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变。在全民参与下,古炉村"文革"运动变成了由"精神领袖"领导的群生狂欢化运动,古炉村就成了"文革"期间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杨绛创作了不少纪事散文,都是有关她个人生活经历的。《“遇仙”汜》、《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丙午丁未年纪事》、《干校六记》,依次记叙了学生时代、三反期间、大跃进时期、“文革”和下放干校的经历,集中反映了杨绛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的主要生活.是她一生中难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她出生在辛亥革命前夕,童年时代便历经战乱和生活的动荡。青年时代,又赶上了"文革",并深受其害。到了晚年,相继失去唯一的女儿和与自己伉俪情深的丈夫,一生多舛。先生生于乱世,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在她耄耋之年回忆往昔,依然为曾经自己没有很好地善待一个底层车夫老王而耿耿于怀,写下文字来祭奠逝者,反省自我。这样的情怀,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情怀,那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本文便是透过《老王》一课中的"愧怍"一词,深度解读杨绛先生与生俱来的大爱品格和善良本质。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杨绛夫妇与林非、肖凤夫妇在文革中曾有一次悲剧性的冲突。在杨绛旧事重提之后,肖凤披露了冲突的真相,由此展开了一场笔战。而有关钱、杨的传记等没有进行客观的调查,不加分析地渲染了此事。这种创作态度不利于传记文学的创作;杨、肖也应从历史事实出发,化解个人的恩怨。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余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余华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言说有关文革记忆的,其言说的方式是记忆与想象,言说的口吻是冷静与狂欢,言说的主题是暴力与温情。  相似文献   

13.
杨剑龙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是作者以一位老知青的眼光反映"文革"时期自己经历的那段山乡生活的乡土小说。它以抹不去的悲情记忆为动力源,塑造了牛汉国、姜阿翠这两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山村水乡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体现了"淡中见浓"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14.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姿态各异、贴近人性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究其原因是杨绛在创作中占据了清晰的观察角度,在作品里呈现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思考。解读扬绛小说中的不同类型女性形象,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扬绛对社会的理解和她小说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暂时中止。因此,笔者认为,杨奎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杨绎的创作如春天的阳光也如她的为人恬淡温和不事张扬,但是细细品味,必能从中接收到耀眼的光芒,形成杨绛创作的独特魅力:没有性别偏见的人生描摹与病态世俗展示;结局大团圆却又令人辛酸的喜剧表现形式;以机智显示的别样才华;冷静平和处蕴藏着真挚情感与深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中,白洋淀诗群已经成为经典。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基于此,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绛是中国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杨绛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改造运动。这些因素使得杨绛作品表现出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于之前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政治的深度关注、积极批判或直接介入,而是温婉、平和中表现出浓厚博大的社会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