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三姐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形象象征,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象征,是广西民众记述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一个互动符号。刘三姐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的形式,利用中介因素互动、人际互动,在社会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来完善自身和寻求创新,以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逐步形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2.
晚清社会,随着西学的传入,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象征,华盛顿的故事也传入中国。从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广大革命者追求革命的精神支柱,华盛顿的形象演变经历了一个近乎神化的过程。无论怎样演变,结果都是华盛顿由一个个体成为一个政治符号,成为民主的象征,而华盛顿也作为实践民主的典范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铁木真是成吉思汗形象符号化的载体,成吉思汗形象的生成、传播和定型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根据自己的文化需要塑造本群体理想的成吉思汗形象。从《蒙古秘史》到《青史演义》,成吉思汗由普通的人、民族英雄而成为神、仁君,成吉思汗形象由历史进入文学再进入宗教、政治,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味和复杂内涵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与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关于武则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关注的不多。韩林的《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分析了武则天形象从政治符号、消费符号到文化符号的建构与演变过程,剖析了武则天形象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具有独辟蹊径,不落窠臼;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视野开阔,融汇贯通的特点。该书既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9.
图腾艺术的神秘性来自于图腾崇拜的观念 ,它的象征含义经历了由原始祭祀活动的神秘感到艺术符号的审美形式的发展演变。图腾观念最初是与原始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它直接传达了图腾所具有的神圣魔力。图腾艺术出现后 ,图腾艺术符号成为图腾观念的象征 ,其神秘性也就向表达禁忌需要的社会功能演变。经过象征意义的转移和扩展 ,图腾艺术由表达宗教祭祀的神圣功能向艺术符号化演变 ,因而具有了更多的审美性因素。图腾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车夫形象从作为异国/都市风景被发现,作为劣等国民被轻视,再到作为人被歌颂/消费,在这一系列形象演变中,创作者完成了从家国士大夫向新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晚清时期,车夫凭借先进的器物跻身都市空间,进入知识分子的视野:在现代性话语中,身体、精神逐步被车奴役,主体性受限;在民族主义话语中,车夫受到猛烈的国民性批判;在启蒙、革命者的视域中,车夫形象作为神圣化的象征符号成为知识分子的发声工具与情感意象。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文化萌发于唐末"依歌择配"歌圩风俗;清朝之前700年,刘三姐被奉为歌祖意象和歌圩代码,民众立庙,皇帝赐名;清朝、民国400年,"刘三姐"遍及两广,名列志书,演绎为多功能佑护神;建国至"文革"30年,戏剧、电影《刘三姐》震撼中外,是时代政治载体、民族艺术奇葩;改革开放30年,刘三姐品牌成为多元经济、文化的载体。实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歌手、歌师,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歌神,在历史上刘三姐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刘三姐文化已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遗产,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刘三姐传统文化,发展刘三姐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途径可通过舞台创作表演,推出精品,创建品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策划、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心中的刘三姐》,立足于教学改革和品牌建设,传承与发扬刘三姐文化传统,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刘三姐文化新品牌,取得了艺术教育改革和文化艺术品牌建设的双成效。  相似文献   

17.
周波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5):101-105,128
由于原有的"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存在着检索功能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以及不符合CALIS统一标准等缺点,在此利用TPI系统对"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进行了CALIS标准化改建。改建后的"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将具有良好的管理及服务功能、软硬件平台以及统一的CALIS标准接口———可接入CALIS的特色资源服务体系中,以实现元数据检索与文献传递功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在刘三姐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刘三姐歌谣”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均界定不清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既是学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支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20.
借《踏歌》舞剧创作的文化品位来阐释《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意识,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这对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