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霆万钧     
西汉的时候,有个叫贾山的官员写了《至言》一文,向汉文帝进谏。他认为君主如果能善待知识分子,广开言路,那么国家之盛势就会有如雷霆之威,万钧之力。“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  相似文献   

2.
<正>汉初思想家的时代感西汉初年产生了成批的著名史论,如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的言论、贾山《至言》、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等。史论活跃的局面,是汉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各方面社会矛盾推动的结果。汉初思想家处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亡汉兴的历史转折时代,处在新的封建统一政权刚刚建立,必须解决它在政治上经济上所面临的矛盾以巩固自己的时代。这  相似文献   

3.
西汉政论散文的兴盛既是对先秦以来诸子论政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汉代新的政治形态的产物.西汉政治较为开放,君主鼓励为臣者发表各种不同观点,而西汉今文博士制度的设立,使得廷议之风更加兴盛,而这正是政论散文兴起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1 填空题 1)《___》一书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汉书·艺文志》称它是“___家”。 2)秦唯一著名的散文家是___,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___》,清朝人李兆洛在《骈体文抄》中称本文是___初祖”。 3)西汉初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余波犹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们是___、晁错等人。前者的政论散文最著名的是《___》,后者的代表政论散文是《贤良对策》和《___》等。  相似文献   

5.
1填空题 1)《_》一书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汉书·艺文志》称它是“_ 家”。 2)秦惟一著名的散文家是_,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_》,清朝人李兆洛在《骈体文抄》中称本文是“_初祖”。 3)西汉初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余波犹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们是_、晁错等人。前者的政论散文最著名的是《_》,后者的代表政论散文是《贤良对策》和《论贵粟疏》等。 4)汉初骚体赋作者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_,他的赋体代表作品是《_》和《鹏鸟赋》,另外,淮南小山的《_》也是比较优秀的辞赋作品。 5)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_,但真正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却是历史散文中的《_》和诗歌中的_ 民间歌辞。 6)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作家是战国时代的_,《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十篇,现存_篇。 7)汉武帝至汉成帝时代是汉赋主要的盛行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家是_、_王褒、扬雄等。 8)枚乘的《_》是标志着汉赋(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它的结构体制被看作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_”。  相似文献   

6.
1 填空题1)《》一书是秦统一以前 ,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 ,《汉书·艺文志》称它是“家”。2 )秦惟一著名的散文家是 ,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 ,清朝人李兆洛在《骈体文抄》中称本文是“初祖”。3)西汉初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余波犹存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 ,他们是、晁错等人。前者的政论散文最著名的是《》 ,后者的代表政论散文是《贤良对策》和《论贵粟疏》等。4 )汉初骚体赋作者中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他的赋体代表作品是《》和《鹏鸟赋》 ,另外 ,淮南小山的《》也是比较优秀的辞赋作品。5 )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 ,…  相似文献   

7.
1 填空题 1)《 》一书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汉书·艺文志》称它是“___家”。 2)秦惟一著名的散文家是___,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 》,清朝人李兆洛在《骈体文抄》中称本文是“___初祖”。 3)西汉初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余波犹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们是___、晁错等人。前者的政论散文最著名的是《 》,后者的代表政论散文是《贤良对策》和《 》等。 4)汉初骚体赋作者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___,他的赋体代表作品是《 》和《鵩鸟赋》,另外,淮南小山的《 》也是比较优秀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8.
贾谊是后人所盛赞的汉梁文化的先驱。他向文帝上《请封建子弟疏》,为后来梁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扭转了梁国发展的历史;他在梁国写作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疏牍文促进了梁国政论散文的繁荣;他将南方写辞作赋的风气带到了梁国,创作了具有从骚体赋到汉大赋演进特征的《旱云赋》,开启了梁国汉赋的勃兴。  相似文献   

9.
1填空题 1)(_)一书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汉书·艺文志)称它是“_家”。 2)秦唯一著名的散文家是_,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_》,清朝人李兆洛在《骄体文抄)中称本文是 初祖,,。 3)西汉初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余波犹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们是_、晃错等人。前者的政论散文最著名的是《_》,后者的代表政论散文是《贤良对策)和()等。 4)汉初骚体赋作者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_,他的赋体代表作品是《_)和《鹏鸟赋》,另外,淮南小山的《_》也是比较优秀的辞赋作品。 5)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_,但真正代表汉代文学最…  相似文献   

10.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以其“雄骏宏肆”“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的显明特点,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二曰政论……”按照惯常的说法,《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汉书》《史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都是把它作为典型的政论,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参考书”沿用此说;可新编教材课后练习一却明白无误地说“这是一篇史论”,那么,《过秦论》到底是政论还是史论呢?  相似文献   

11.
叶适是南宋散文大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政论散文创作之中。横肆和雄放是其政论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在他精心撰就的文集《进卷》和《外稿》中,其艺术风格具体体现为体制宏阔、立意新奇、技法独特。  相似文献   

12.
贾谊散文对西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后世曹植、陆机、魏徵、陆贽、杜牧、王安石、苏洵、苏辙、胡铨、辛弃疾和陈亮等人的政论和史论充分说明它们不同程度地从西汉文章特别是贾谊散文里有所受益,又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和变化。韩愈和苏轼等人的创作和评论既显示出它们与贾谊散文在精神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又给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注入了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之一,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对后世各体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散文发展中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唐代的文论家们也同样无法回避《楚辞》的影响。或褒扬,或贬抑,但都在这一特定的问题上展示了自己对散文写作的理论主张,对唐代散文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学肇始阶段占据散文主流地位的《书》一类元典,是先于诸子散文,且对先秦语录体散文、政论散文、历史散文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早期散文文体的代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青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但是他的革命文学生涯却是从写散文和政论开始的。他所写的散文和政论,其中不少作品都可算作杂感或杂文。瞿秋白短短的一生,大约写了一百篇以上的杂文。他写作杂文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19—1926年,是他写作杂文的前期,共有杂文40多篇,其主要内容是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统治的罪恶;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931—1933年,是瞿秋白写作杂文的后期,共有杂文60多篇,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和资产阶级文人的,其中有少量篇什是歌颂性的;其形式也象前期杂文那样丰富多彩。这个时期,鲁迅杂文对他的影响极大,他的不少杂文酷似鲁迅的艺术风格;他与鲁迅还合作了14篇杂文,其中的12篇,收入鲁迅文集中。这在中国革命文坛上,成为千秋的美谈。  相似文献   

16.
民初知识分子延续戊戌以来的参政热潮,通过报刊政论议评政治和改造社会。至袁世凯帝制运动兴起,知识分子方觉悟政论无用,其标志是《甲寅》杂志于1915年底停刊。此后《新青年》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发起了新文学运动和伦理革命;《甲寅》中英法派成员另组成《太平洋》杂志,传承《甲寅》的政论传统和法政话语,继续议评时政。但二者相互促进,政论激发人们对新文学和新道德的吁求,新文学促进政论文体的改良,使政论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18.
罗含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湘中记》《更生论》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湘中记》以出色的山水描写为后世山水散文的成型导夫先路,《更生论》因纯思辨的论说方式在众多佛学散文中独树一帜。《更生论》问世后,罗含与孙盛的书信论辩,是佛教史上有关形神关系的第一次论争,对后世影响颇大。罗含散文的写作艺术与同时代、同类型散文写作相较具有独特的文学贡献,在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西汉散文兴盛,政论、哲理文章、史传著作和记事散文各有所长,能曲尽其妙地叙事,疏直激切地说理,逼真传神地写人,意味深长地抒情,显得沉博绝丽。辞赋发达,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言志赋各有千秋,表现出感情深厚、铺叙突出、想象丰富、描绘细致、散韵融合、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散文和辞赋相互影响,自然融合,有力地推进了西汉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汉文学家刘向所撰《说苑》一书,以政论散文的形式,择取了先秦至汉代的史料,并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是一部立社稷、明君臣之要则的政治教科书。正如《说苑·序》中所说:“向采传记百家所载行事之迹,以为此书奏之,欲以为法戒。”但本书却力避空洞的说教,而追求浅易晓畅,生动通俗,体现出我国诸子著作的文风。作者从历史文献中选取舒缓而寓意深长的叙述,来表达匡救时弊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