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我们这帮人     
老师走出教室时,仍然不忘把书往桌上一拍,这无疑是让我们“哥儿几个”集合的暗号,我们不约而同地朝一个方向跑去。  相似文献   

2.
上课:我是1975年入学的,那年我6岁。一、二年级时老师怎样上课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二年级时闹地震.大概是受唐山大地震影响吧,学校里也搭起了防震棚,老师经常带我们演练地震来临时如何疏散,我们是一会儿进一会儿出很是热闹。有一天,老师突然将全校学生集合起来排着队到叶庄去,我们很奇怪,到了那里才知道是叫我们替大队王书记家搬砖头,因为他家正在盖瓦房(那时能盖起瓦房的人家极少)。  相似文献   

3.
元旦前两天,班里传出一条轰动性消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晚会上,班主任老师要和一名同学同台朗诵她的散文《那夜的烛光》。”《那夜的烛光》早在我们班传诵着,同学们不止一次地被那充满浪漫色彩的气氛所打动。老师会邀请她的哪一个“宠儿”呢?我们猜测着,议论着:是班长,还是团支书,还是……一万个没想到,老师竟然选中了我这口齿不伶俐的女孩。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不是开玩笑吧!可我分明从老师的眼睛里读出了鼓励与期待。接下来便是紧张的排练。午饭后,黄昏时,我和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老师经常给我纠正读音,我也时不…  相似文献   

4.
初三时,第一天上生理卫生课,老师就在后面的墙上挂了一幅人体解剖图。图上标明了重要的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个学期那幅图都挂在那里。期末考试时,我们一走进教室,那幅解剖图便被收起来了,整张试卷只有一道试题:“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抗议:“我们从来没学过。”“这不是理由,”老师微笑着说,“那些知识已经挂在墙上好几个月了。”我们勉强回答一会儿以后,老师便把试卷收起来,撕得粉碎。“永远记住,”他忠告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别人告诉你的东西。”(《深圳青年》2001年第8…  相似文献   

5.
姜老师是我的国中数学老师。很少有数学老师是受全班爱戴的,大多数班上总有儿位同学对数学有恐惧症,考试时差不多都要交回白卷;但是姜老师是个例外,她教我们数学长达三年之久,这三年内,全班每个同学都不怕数学——我们的数学当然有好有坏,但是没有人害怕数学。  相似文献   

6.
荣誉的味道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为防止我们做小动作,每一堂课都让我们把手背在身后,并且树了个“守纪标兵”,一个成绩不错,上课始终目不斜视,抬头挺胸,双手反背的男孩子徐京。每次上课,老师都要我们向徐京看齐,向徐京学习。听到表扬,徐京更加雕像一般,纹丝不动,“专心”听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  相似文献   

7.
《西江教育论丛》2005,(3):27-29
早在几年前,那是刚兴起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每当到电教室上课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当时.老师当中有了这样一种议论:再过几年,电化教学普及时,可能就不需要我们这些老师来课室上课了,学生们坐在课室甚至是在家里,对着屏幕就可以听到我们甚至是全国名师的课了。但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的能完全代替老师吗?于是我想做个实验。我找到《黄鹤楼》和《伤仲永》两课的录像资料。  相似文献   

8.
我的女儿叫王诗,今年11岁。我们让孩子学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且认为孩子做一件事坚持到底,对孩子的意志品质是个锻炼。孩子的爸爸在乐团工作,我本人在学校也搞艺术教育,家里早就有钢琴了。有这样的环境熏陶,但是女儿并没有主动要求学琴。 孩子4岁半时,我们找了老师教孩子学琴,但老师说她根本坐不住,再加上老师的授课方法也比较枯燥,所以,学了两次后,就停止了。到了孩子5岁时,我们认为必须要培养孩子的坐功了。一开始,孩子每周上一次课,每次 40分钟。老师留的作业很多,要练四五个新曲子。我的感觉是孩子完成…  相似文献   

9.
袁珞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是在1980年,刘颖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是在1993年,王燕骅老师设计的《惊弓之鸟》是2006年,前后相隔20多年;由于年代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在发展变化。从教师来看,袁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她教学《惊弓之鸟》时,已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刘颖老师当时是教学一线的青年优秀教师;王燕骅老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是一位善于教学创新的语文教师,三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各不相同。因此,三个《惊弓之鸟》的教例各具特色。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其共同之处,可以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让我们从这三个《惊弓之鸟》教学的同、异之中,欣赏和学习她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施“构建师德素养自我教育行动研究”,我们设计了一份家长调查问卷。其中两个问题为:您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您对老师有怎样的期待?当从560份家长调查问卷中看到答案时,我们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1.
老师,我想玩     
老师,我想玩,很想很想玩,特别是想让您带着我们玩,陪着我们玩。您为什么总那样绷着脸,总那么一本正经?难道我们在您面前永远是那群爱犯错不听话的孩子吗?我们就只能永远对着作业题目做呀、写呀,那样才乖才听话,那样您才笑? 老师,您笑起来很好看,像个小孩子,脸上还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可惜,我们很少看到。您教我们语文,又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真想看到您孩子般的笑。 老师,您不是很爱玩吗?在农忙快插秧的时候,您不是也在我们晚自习时提着灯与别的老师用鱼叉去叉鱼抓泥鳅吗?虽然每次回来时您两眼红红的,泥巴满裤腿,桶子…  相似文献   

12.
短暂停留     
<正>有时短暂的一瞬,却能成为终生的回眸。——题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五十余载清浅流年,冲刷了许多记忆,却不曾抹掉我读小学时承运老师的诸多印迹,有的甚至清晰如昨,大有回味和珍念的意义。一承运老师只是个代课教师,我对他的印象却最为深刻。学校就坐落在我们村里,与其他老师一样,承运老师也是我们本村人。论起来,他与我竟是同一辈分,他排行老三,我本该喊他“三哥”。  相似文献   

13.
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地球上储存的煤只能供人类开采100多年,因此我们应珍惜用煤。我们这里产煤也烧煤,每家一天要烧掉4—5个煤球,来了客人或者到了冬天,甚至要用6个蜂窝煤,平均每天少说也要烧掉5个蜂窝煤,一年之中要烧掉近2000个蜂窝煤,能不能够节省一点呢?哪怕是每天节省半个也好,这不仅省钱,而且节约能源。这是一个中学生应该要思考的问题,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说节省一个煤球并不是没有可能,这里面涉及到初三的化学问题,恰好我的爸爸是一个化学老师,我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跟爸爸一说,…  相似文献   

14.
老师,我爱您     
范老师是我最爱戴的老师。她讲课时很有幽默感,常用生动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听得入迷。范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耐心辅导,百问不厌。有一次,我做分数题时,不慎将分数线画歪了,当时我觉得没关系。可是,范老师发现了,她没有放过这一点小毛病。我当时想:老师批改得那么认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后来一天放学时,范老师专门找到我,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条分数线吗?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我这才恍然大悟。当我们读到三年级的时候,范老师便调走了。记得离别时我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读了十七年书,因此,我的老师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好、最深的是陈德沐老师,尽管他只教我们一学期,只当了几个月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16.
努力发光     
教我们高等数学的老师其实是个哲学家。十多年前,我们面临毕业,所有的老师都祝愿我们以后事业有成,但他却在最后的一堂课上说:“最后一堂课,我们随便聊聊吧。”  相似文献   

17.
张富伟 《今日教育》2007,(6S):27-30
1997年的3月14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江津一所乡村小学的袁贞宏老师与一老农在河边悠闲地垂钓.不知何时,老农说道:“袁老师,重庆直辖啦!”“这关我啥事。”袁老师满不在乎。“啥.不关事!小伙子,机会多了哟!” 2007年的3月14日.袁贞宏老师再次来到河边垂钓,天依旧很蓝,水仍然清澈,所不同的是.当年的袁老师已成长为江津区白沙镇双槐树小学的教师骨干,重庆市小学语文电教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 十年.光阴就这样转眼即逝,借着重庆直辖的春风,千千万万个袁贞宏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撑起了重庆教育的一片天。 十年.直辖时的喧嚣仿佛已离我们远去,但这段经历却成为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老黄     
从小学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高一时的班任黄老师。那年,黄老师刚毕业,可看上去却像个饱经沧桑的老者。他在介绍自己时毫不隐讳地说:“我的大学同学都叫我‘老黄’。我知道我长得老了点儿,毕业时我对同学说, 20年以后我还这样,到那时你们该叫我‘小黄’了。”同学们被他的幽默逗乐了,那一刻我们一下就不再陌生了。   打那以后,我们就叫他“老黄”。   当时,全市中学正兴健美操。在这股热潮中,我们班荣幸地被选为校健美操试点班。那天,我们全班 40多人在操场学健美操。看热闹的同学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指指点点…  相似文献   

19.
新鲜世界     
《小学生》2009,(1):44-44
一个学生和两个老师的学校 吉林省搜登站镇有一所野猪沟小学,隐身在一个山脊背后,校牌是一块破旧的木板。学校里如今只有一个校长、一名老师和一个学生。每周一早晨师生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风雨无阻。老师称:“我们没想太多,就是不想让这孩子辍学,我们这些年做的都是身为教师份内的事,根本没有什么,上学是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20.
苏婷 《山东教育》2005,(1):124-124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希望的眼神又全停留三好生身上。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有时候,我会有个傻傻的想法:每当我坐在孤独寂寞的角落里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