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欣赏角度,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3.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体裁。词源于南北朝,始之于唐盛之于宋。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我国诗歌的又一高峰,词之于格律诗,更为自由活泼,为历代文人所垂青。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意象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审美特征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诗歌意象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及相关处理技巧,并进一步对各种技巧之得失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诗词的语言艺术——试说语用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的学传统是以诗歌为主体。诗词在我国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宋词代表我国两个时代的学潮流。本拟举唐诗宋词为代表说明它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6.
词萌生于隋唐“燕乐”,被唐代诗人引入诗坛,入宋后达到繁荣。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本体式之一。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相似文献   

7.
夏为汉 《学语文》2005,(6):36-36
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强调文学传承演变中创新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则看到有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即朝代稍后的诗人总喜欢“仿效”和“点化”前代诗人的作品,或模仿其语言,或承袭其意象。或点化其意境,从而使诗歌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复古中求新变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亚川 《集宁师专学报》2000,22(3):91-91,94
高校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诗词除了传统的“知人论世”方法外,随着近年来新观念、新方法的引入,古典诗词的课堂应该是路径颇多境界翻新。一首作品可以从文艺心理学入手讲解,也可从文化学角度进行鉴赏;可以用原型批评,也可用审美“格式塔”。总之,古典诗词的教学已经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方法而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也能经常品尝鉴赏的新鲜滋味。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窃以为还缺少一条路径——从创作入手深化鉴赏。提高古典诗词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从词义的角度说,“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的意义是十分确定的。然而,它们一旦出现于诗词之中,其含义和作用就耐人寻味了。细细揣摩语文教材传统诗词篇目中的各类否定词、否定句,感到其美学方面的意味深长,归纳如下:一、其表面的否定,同时隐含着另一意义上的肯定。字面上的否定和由此引出的肯定同时吸引着读者的审美注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以琵琶表达自己的“幽愁暗恨”,诉说“心中无限事”。诗人在对琵琶女的演奏进行了一大段铺陈描写之后,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语作结。这最后两句为我们构建了一…  相似文献   

10.
荷马是西方口传文化最后一位圣人,孔子则是东方口传文化最后一位圣人。孔子从来不“写作”。他只“述”(口述)而不“作’’(写作)。他眷恋口传文学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极而言之,不懂口传诗歌,连话都不能说。中国由于书写文化的统治,口传史诗被湮没,而由史书来垄断。所遗失的文学不知道有多少。  相似文献   

11.
12.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西方",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强烈地折射出他们欲借现代化转型重构民族个性和未来中国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单驻撷出辛词中的笑字,进行量的境计并分类研完了辛笑的不同形式与内涵。从英雄的狂傲人生态度与痛苦人生体硷出发,发现辛词以笑写悲的独特性。并与李白、东坡之是出较,揭示出辛词的笑表观了英雄无为的深沉悲伤。其痛苦情绪籍笑得到方分扩张,产生巨大的电菏共鸟,具有一定强度和张力,最后总结了从以哭写悲到以笑写悲实际反映出辛词艺术从平面到纵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文学样式。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因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回顾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都有大量试题涉及情感的鉴赏。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更注重了抒发情  相似文献   

16.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想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立象以尽意”。所以,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心灵相撞,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歌大致包括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因此,词、格律诗、曲都是古代诗歌体裁的小类,就像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是散文的小类一样。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疾病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神与人的二元对立;其次,是灵与肉的冲突;最后,是身体政治的隐喻。同时,疾病的隐喻也启示我们:人类与外界及自身的危机关系在逐步加剧。通过疾病的文化内涵的演变,人类要反思的,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一、丰富的中国诗歌文化 诗歌是运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被视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犹如音乐中的钢琴、舞蹈中的芭蕾、体育中的足球,是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诗歌这个艺术宝库一直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思想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寄兴遥深、含蓄蕴藉的风貌起了重大作用。诗歌发展到了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这些乐府诗,风格各不相同。建安诗风慷慨悲壮,太康诗风缛丽繁富,南朝诗歌文词清丽、情致宛转,北朝诗歌则多豪放之声。到了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古代边塞诗,以征战戌边,描写战事者为多。元代边塞诗则不同,其时的诗人们没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他们更多的是在感受塞外奇丽的自然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