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照最优货币区标准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基于VAR模型定量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面对统一货币政策冲击时的不同响应.最后,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是否存在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能反映房地产行业特征的相关数据,构建房地产增长率指数,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传导效应。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较长期的影响,而利率影响的持效期较短。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行业的运行轨迹来看,宽松信贷配合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作用效果明显,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时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3.
4.
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而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导致货币危机、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干扰汇率制度的正常运行,还会对回避政策的产出效应有一定影响。文章以我国1987-2006年的数据为依据,实证分析了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和经济目标的影响机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特点,分析结果显示: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对产出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产出水平主要受经济主体本身影响,而且货币供应量对产出有滞后负面影响;产出对利率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外汇占款已成为货币供应量扩张的主要渠道。由此,为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应保持规则性和温和性,并控制调节的规模和力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市公司年度数据,运用非线性的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金融加速器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非对称性,并且各行业存在金融加速器企业规模效应。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冲击会被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金融加速器效应大的行业对货币政策反应较大,反之,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7.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出发,分析西部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和部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表明要提高西部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应采取对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域化操作、建立西部金融中心,发展和完善西部金融市场、建立西部区域金融体系、加快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1998-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影响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根本原因。基于稳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论述了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偏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金融市场不完善是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区际经济差距问题也日益加大,这种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性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和紧缩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结合起来,来考察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力,有助于研究货币政策对区际经济差距造成的影响。运用面板模型这种计量工具,分别针对1984-1997年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1998-2004年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展开的区域效应差异检验,发现紧缩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加上相应的区域效应差异,是造成我国区际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的重要原因。在缩小区际经济差异、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重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比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即东西部地区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产生的不同反应,表明西部地区对不同货币政策的反应异于其他地区,央行应该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西部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对银行信贷、企业投资借贷和居民消费等行为进行建模的基础上,就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后发现,银行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利于信贷供给增加;预期通货膨胀(紧缩)也不利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收缩(扩张);由于降息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跨期消费选择引起内需不足,消费下降.因此,要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必须完善金融体系,消除通货膨胀或紧缩环境.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以帕加诺经济模型分析推导,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是通过利率变化传递宏观调控信号,市场主体据以决定自身的市场行为,进而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和方向,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加工能力的逐步提高及日趋减少的货币基础需求,使得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中央银行影响市场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实际上,信息经济时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中央银行影响经济的方式已发生改变,这时,有效的预期引导或预期管理将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而不是单纯地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货币基础需求的减少并不能削弱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目标,只不过目标的实现已转向控制短期利率的渠道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不健全、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慢等诸多因素,使得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比较有限,改革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是货币市场的高度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发展也受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可通过加快货币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利率渠道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和刺激经济,对我国外贸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与对外贸易趋同走势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国际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传导机理,采取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知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存在一定滞后影响,在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最后在宏观政策调节、外贸结构改革、外汇储备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我国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开辟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资金合理流动的联系渠道,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角度说,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国民收入骤降、国民财产损失巨大而形成的一种严重货币荒,人民群众购买力剧减、消费远远落后于生产,美国经济处于难以继续运转的僵化状态。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将美国经济从这种僵化状态解救出来而制订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放弃金本位制,实行有控制的通货膨胀。由于罗斯福是个平衡预算的信徒,不相信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他始终拒绝将通货膨胀提高到这种理论要求的水平,直到二战前,“新政”货币政策虽有可能完全克服1929—1933年经济济危机,实际上却只是基本上而没有完全克服那次危机。  相似文献   

18.
论文提出政府应采用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在经济理论界成为热门话题,笔者也针对这一现象从理论到现实展开分析,认为政策效果不佳不仅有其现实原因,更有其本质原因,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是我们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