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桥梁,使人们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它本身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2.
张丽花 《语文天地》2013,(18):61-62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核心是灵魂、情感、品德的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称,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凡是美的事物,一般都能感染人,愉悦人。我们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产生某种激动的情感,并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也就是说,美育以美育人,实为以情感人,是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20年代的梁启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在王国维和蔡元培倡导美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主张。他论及美育使用的是“情感教育”或“情育”,他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并认为有两种人能承担这一“情感教育”工作:一是艺术家,一是从事情感教育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促成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四育,美育育人机制的生发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给审美主体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使审美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情感体验中,唤醒向美的生命意识。美育关注审美的主体性,旨在激发个体的本质力量,并对审美对象的情感呈现、形式及内容的表达有着具体要求。美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厘清高校美育内容构建理路是高校美育育人机制生发的关键,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形成美的生活态度三个维度出发,探寻融通各艺术学科的艺术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人文内容以及蕴含生命哲学智慧的美育内容,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美育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创始者之一。在西方近现代特别是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我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救亡图存”时代要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他以启蒙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坚持以人性、人的心理结构和主观意识为切入点来考察研究美学问题,认为美与人的情感态度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指出“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突出强调美学的育人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美育”是现代人实现“诗意栖居”,获得人生自由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胡继生 《职教论坛》2003,(14):54-55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各类中专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劳动和工作。一、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和德育是联系在一起的,美育就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人和感染人,使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美丽的西湖,雄伟的长城,不仅会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  相似文献   

7.
《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美育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美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美学和美育为着一个共同的最终目的:实现人的自身美化。语文美育也不例外,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就是人的自身美化。其任务主要落实两点: 一是审美情操的教育。通过课文的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操高尚起来。美育是人心灵的体操,课文的形象因素、情感因素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人生境界上得到“净化”,人格得到  相似文献   

9.
林淑文 《中学教育》2008,(10):57-61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美育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一是在美育目标上,卢梭直面人的生命活动,培养具有完满、自由、健全人性发展的“自然人”,崇尚一种超越存在、追寻意义的生活;二是在美育内容上,卢梭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和融会;三是在美育实施上,卢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方面全面启动美育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美育不应被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把美育看成是德、智、体“三育”的一部分从而取消其独立性,不利于美育的实施,也有悖于美育的本质。现代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这一本质使美育明显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决定了美育具有自由性、愉快性、个性化和非实用性等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的成长”,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美育要通过言语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所激发的创造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巨大动力。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有帮助,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力。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挖掘数学美,渗透美育,激发学生数学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情感的激发,让其情感得到升华侧重于对美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冶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一提起美育,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目,其实相比之下,在美育方面,语文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由语文教学与美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美学很重视“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小学语文美育的特殊内容,也是“情”。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把美育叫作“情育”。他们都从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即“以美动情,以情育人”。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就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了。  相似文献   

15.
20年代的梁启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在王国维和蔡元培倡导美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主张,他论及病态育使用的是“情感教育”或“情育”,他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指出:“琚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并认为有两种人能承担这一“情感教育”工作;一是艺术家,一是从事情感教育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豪明 《教育研究》2006,27(8):67-70
情感在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觉解生活意义,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更新、净化情感品质,跃迁、提升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7.
“知”和“情”是构成人的心理世界的两大最基本的因素,只有情感和认知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使个体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并通过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审美无法依靠灌输,艺术不能容忍说教。音乐学习的根本机制是让学生融入音乐、感悟音乐。只有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理想境界。为此,实施情感教学,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  相似文献   

20.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即美化教育、情感教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和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那么.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