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孟孙,他有两个儿子,六七岁时,他给他们请来一位家庭教师。这位教师不大会教孩子,只会照本宣科,不会讲解,孩子们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越学越不爱学。孟孙就把这位教师给辞退了,又请来了第二位老师。这第二位教师倒是教得不错,就是太粗暴了,孩子们一见他那副模样,就被吓得直打哆嗦。孟孙又把第二位教师给打发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孟孙,即孟懿子,也称仲孙何忌。他有两个儿子,到了六七岁,还不知道读书学习,于是他就给儿子请来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倒是很有学问,但不大会教育孩子,只会照本宣科,不会讲解,孩子学起来枯燥无味,一点意思都没有。孟孙就把这位教师给辞掉了,又请来第二位教师。  相似文献   

3.
中考开始了,家长也开始忙碌起来。一是督促孩子好好温习,二是打探与孩子前途相关的学校谁有关系。校长们则惶惶不可终日。躲人、躲电话,还躲条子,据说某校除了一个副校长知道校长的去向,其他人的感觉就是校长失踪了,不少校长感觉这是一年里最难熬的两个月。其实,家长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谁不盼着孩子考个好中学呢?于是择校就是家长的首选,也是家里压倒一切的任务。托关系、找门路,调动自己的所有关系,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的、拐了八道弯认识的,总之只要认识校长的人,家长都动员起来为其游说。如果说考场是孩子的第一战场,…  相似文献   

4.
择师风波     
近日某中心小学发生一桩“择师”风波。原来开学不久,有几位家长发现教自己孩子的A老师不太好,于是联名恳求学校给孩子调班,并指名要求调到一位优秀班主任所教的班级。对此,校长左右为难:调吧,可能造成教师之间的矛盾,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调,又怕家长到处吵闹,影响学校声誉。于是校长  相似文献   

5.
王俊杰 《教育文汇》2009,(11):11-12
择校、择班、择师、择座位……每年秋季招生临近结束之际,不少家长给孩子创造“最佳学习环境”的脚步就越迈越快,不仅在考虑如何保证能让孩子进到一个所谓的好班,还要考虑到为孩子选择一个可心的老师。这十几年来,从最初的择校到择班,再到择师,甚至对同桌的选择也要提出自己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张謇择师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学养深厚,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择师之举,可见一斑。 一是延聘有真才实学的名师。张謇是清末的一个状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择师问题上,他确信“名师出高徒”,认为学校办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1902年5月,他在南通城南千佛寺故址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曾先后对外延聘了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朱东润、吕思勉和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等名师来校任教。张謇也注意从南通本地网罗人才,当时有时称张謇身边一“龙”一  相似文献   

7.
择师必慎     
君子知至·学·(至于学)之难易,而知其·(学者)美·(无失者为美。此指优势)恶·(有失者为恶。此指不足),然后能博·喻·(广譬博喻。此意为多途径地启发诱导),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做老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任官长。长,谓乡大夫、州长、党正之属);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至清末,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宋代之前基本上是以私人聚徒讲学为主,宋以后的元、明、清时期,则逐渐出现官学化倾向,开始出现官办书院和私办书院并存的局面。书院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及组织管理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择师选生。也就是说,作为古代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书院不仅重视学生对教师的选择,而且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遴选。  相似文献   

9.
每逢开学季,中小学分班总会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学校难以破解的难题。新生分班看似小问题,但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却是关系教育公平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往往会引起家长产生隔阂和误会,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习惯性质疑,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我们学校在当地算是一所优质小学,由于本地实行划片招生,择校基本得以控制,加上片外挤入的,每年小学一年级也就招到六、七个班。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小学阶段的孩子“择班”  相似文献   

10.
某幼儿园在实行年度考核、教师竞聘上岗的基础上,于新学期开始实行家长"择师",即由新生家长自愿选择教师来进行分班. 在幼儿园召开的小班幼儿家长会上,两个小班的班长分别介绍了本班三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职称、从教年限、获得的荣誉、主要的教育经验和教育风格特点等,她们还分别向家长做出了一些承诺.会后,每一位家长自愿选班,并做报名登记.然而,让园长没有料到的情况出现了,小二班报名人数高达45人,小一班却只有15人.小一班的教师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凉了半截,感觉受到了幼儿家长的冷落.小二班的教师在高兴之余,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45名幼儿显然容量太大.  相似文献   

11.
每逢开学季,中小学分班总会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学校难以破解的难题.新生分班看似小问题,但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却是关系教育公平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往往会引起家长产生隔阂和误会,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习惯性质疑,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学记》用“三王四代唯其师”的史实告诫人们“择师不可不慎”。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择师,《学记》为我们提出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等四个基本观点,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3.
风波签名换教2008年初,乍暖还寒。地处西南腹地的重庆市涪陵区第17中学高三(3)班张丽娟同学来信说,当地某校最近发生了一起"换教风波"。  相似文献   

14.
由于艺术教育规律不同的性质所决定,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构成,在看重一个人学历的同时,更要看重他的舞台实践经历和表演艺术能力,应以开放的、多元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好教师,培养好教师,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这是高职艺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重中之重,耽误不得。  相似文献   

15.
为父为子     
下午是一节语文课,我要求学生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学生,也不过刚刚十五六岁吧,还没有越过对父亲崇拜的藩篱。他们都还天真,误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巨人,无所不能的。因为幼稚,他们忽视了父亲脆弱和卑微的一面。我有种莫名的沉重感,在内心深处长叹一声,眼前闪过一个已经佝偻而衰老的身影,那是我父亲。父亲是个农民,老实巴交的那种,穿戴模糊,不分季节地穿一件灰色的土布衣,样式是那种老式的对襟褂儿,脚上的鞋也从来没有清洁过,沾满了泥,烂得不成样子。他常年剃着光头,这是他唯一的发型。我猜想是他年青时养…  相似文献   

16.
为父为子     
高超 《广东教育》2005,(12):61-61
下午是一节语文课,我要求学生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学生,也不过刚刚十五六岁吧,还没有越过对父亲崇拜的藩篱,他们都还天真,误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巨人,无所不能的,因为幼稚,他们忽视了父亲脆弱和卑微的一面,,我有种莫名的沉重感,在内心深处长叹一声,眼前闪过一个已经佝倭而衰老的身影,那是我父亲。  相似文献   

17.
孔波  徐化美 《贵州教育》2012,(20):22-23
转眼又到八月,身为教导主任的我又开始提前忙碌了起来:制订计划、核实编制、汇总工作量、编班分班等等,正因如此我才有幸经历一般老师都不了解的一些故事。这些事情中,有让我焦头烂额的,有让我左右为难的,有让我心生愧疚的,还有让我心酸心痛的……不愿上学的小刚小刚开学上三年级。暑假开学的头一天突然对妈妈蹦出一句:"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妈妈以为孩子是假期玩得太开心,还没玩够,就对他说:"傻孩子,  相似文献   

18.
为子释名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其职,而只有轼这个车扶手,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具体的职责。虽如此,我还没见到过没有车扶手而被称为是一辆完整的车的。轼儿啊,我担心你为人处事锋芒毕露不加掩饰呀!天下的车没有不留下车轮痕迹的,而对车  相似文献   

19.
20.
杨江丁 《上海教育》2014,(27):63-63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经过了大半年的艰苦工作,各校总算把那么多的学生尽可能地招进来,编好班,正常开学。这几年,上海教育战线面临学生不断增加、学校不断扩容的新情况,坚持改革与创新,近日又推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总体而言,我们坚持教育均衡的信念是坚定的,行动也是坚决的,同时,问题也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