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改平  褚海峰 《中学教研》2007,(10):48-48,F0003-F0004
数学名题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并在数学发展、数学应用和数学教学等方面起过或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史或数学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这类名题渗透到中、小学教材,具有较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想另一些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在数学研究(数学猜想、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创造等)或数学教育(数学学习、数学解题、数学教学等)中,类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类比思  相似文献   

3.
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产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数学文化是少数民族同胞创造的与数学有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发挥其教育价值。文章统计分析了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应用的现状,并提出了五点建议:应用总量应增加、应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凸显出来、挖掘更多民族的数学文化、应用应分布于"四大学习领域"。  相似文献   

5.
数学的对称美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美是数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普遍存在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各个分支。对称美在数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数学创造与发现的美学方法之一。对称美在数学解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考虑对称美的因素有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认识或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此,数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创造一个温馨的首因效应氛围,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注重“首因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数学直觉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或领悟,它足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直觉现象在数学创造活动中的表现,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周爱丽 《教师》2011,(3):54-54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培养数学创造思维才能与素质教育相匹配。本文阐述了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培养数学创造思维的条件,并对数学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提出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培养数学创造思维才能与素质教育相匹配。本文阐述了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培养数学创造思维的条件,并对数学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提出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学创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也有真创造与再创造之别。中学生数学创造教育意义重大。开展中学生数学创造教育应当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创造性人格等层面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所谓补美就是当某个理论,某个问题或某个对象,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形式方法,尚未完善时,遵循审美标准,依据美的规律去继续创造、发展直至完善它。数学创新教学过程,应充分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和数学审美的过程。补美法是数学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数学发现的一个重要策略。补美法在数学创新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美的,不管是教学还是它的内容,数学中有许多含有美学的部分。例如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抽象美等。教学图形及数学命题的对称应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也给人们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不少的便利。数学有着创造与发现的美学方法,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发现数学中的美并且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数学美育是实施中学数学素养教学的有效路径,其具体内容为探源数学事实与概念,感受数学美;赏析数学性质与结构,感悟数学美;体悟数学应用,创造数学美。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数学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和数学家应该同样看待,让他们拥有同样的权利,那就是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学习过程必须含有直接创造的侧面,即并非客观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创造,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根据不同的教材的特点来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再创造有着不同的层次性;不同年龄或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再创造也有它的层次性。现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构造法是数学解题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通过联想,根据题设和结论的结构特点构造一个恰当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构造函数求最值、证明不等式、构造方程等方面,举例说明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学直觉是人脑以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采取类比、范例、图像或行为性意义的建构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直接顿悟或理解的思维活动。数学直觉是数学认知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对于数学的创造和发明、培养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学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实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它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现代数学倡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基于数学实验的学习过程,它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可见,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的一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后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应十分重视“实验”的作用.一、在操作性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操作性数学实验就是通过对某些工具或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  相似文献   

19.
数学思维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思想或心理的过程与表现。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与数学知  相似文献   

20.
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应用数学,努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