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一、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学科形象重建;二、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创新动能;三、全球视野和中西修辞学研究学术智慧的双向流动.作者认为:中国修辞学融入全球视野中的同类研究格局,需要消化外部智慧,更需要以自己的学术形象和民族身份的清晰度,进入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一、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学科形象重建;二、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创新动能;三、全球视野和中西修辞学研究学术智慧的双向流动。作者认为:中国修辞学融入全球视野中的同类研究格局,需要消化外部智慧,更需要以自己的学术形象和民族身份的清晰度,进入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修辞学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重建,在以语言为核心的技巧论的基础上,延展到功能和行为层面;二是科学再造,借助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实证方法,逻辑与事实相统一的精密设计,逐步修正中国修辞学单一、粗略的研究模式,进而构建真正科学的中国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学科定位,即确定修辞学的性质,确定其研究对象。正确而科学的学科定位,有助于建立具有特色的修辞学体系或理论框架。修辞学只研究表达效果,不研究接受效果。修辞学不是边缘学科,把修辞学视为边缘学科而产生的麻烦是:如何与文艺修辞学等边缘学科加以区别?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表达效果修辞学的传统。修辞学不是美辞学。美辞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修辞学是结构语言学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修辞学一体化于艺学/哲学的学术平台,现代修辞学归属于语言学的学科平台。由-于这是一个倾斜的学科平台,定位在语言学学科框架内的中国修辞学,基本上或极少拥有语言学的共享资源。基于学理和应用的双重考虑,本主张修辞学突围,修辞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一个交叉于多学科的共享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10—14日,中国修辞学会200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来自欧美以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修辞学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重建,在以语言为核心的技巧论的基础上,延展到功能和行为层面;二是科学再造,借助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实证方法,逻辑与事实相统一的精密设计,逐步修正中国修辞学单一、粗略的研究模式,进而构建真正科学的中国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和修辞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种“修辞学转向”(美学家的和哲学家的 )。有位哲学家把社会上流行的假话空话说成是修辞学转向 ,这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很适宜的。应当引起修辞学界的注意。教训是 :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习惯于形容中国修辞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那是因为修辞活动或者说修辞技巧,早在语言文字刚产生时就随之产生和被运用了。[4]说它年  相似文献   

10.
修辞学研究:走向大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格或修辞技巧,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研究者的目光锁定在技巧层面,那么,修辞学作为"学"的价值,必然降格为"术",并导致两个结果:加深圈外评判的价值低估,加深圈内学术操作的自我封闭.这两个结果形成的合力,进一步加剧学科重建的疲弱.本文倡扬走向大视野的修辞学研究,拿出让人重新认识修辞学科的研究成果,这里可以开发的学术空间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 年代的化热、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习惯于形容中国修辞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那是因为“修辞活动或者说修辞技巧,早在语言文字刚产生时就随之产生和被运用了。”说它年轻,那是直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陈望道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语言学、修辞学新理论,构建起了符合中国语言运用实际的修辞学新体系,《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才宣告了我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杨静  刘永飞 《考试周刊》2014,(16):167-168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题。本文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蕴含的中国教育问题,最终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义修辞学”类著作、教育部名栏“修辞学大视野”、修辞学专刊相关论文进行互文对读,梳理广义修辞学成果在个人、团队、学科三个板块的汇聚情形,发掘学术事实背后蕴含的学科意识和学术关怀.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史的研究应当坚持辩证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 ,首先要求全面地把握 ,同时要求从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来理解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文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文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中国修辞学研究正经历着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型.20世纪初建立的狭义修辞学是以语言为本位的,修辞学研究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里对表达技巧等做总结归纳,其理论基础、理论深度、理论生命力等都是有限的.广义修辞学以突破语言学本位观念、走出技巧论为出发点,力图把修辞学理论扎根在更为广泛的社会人文、心理思维、乃至自然存在的基础上.这种"转型"促进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观念鼎新,必将引起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考察中国教育管理学科生存现状基础上,分析学科发展羁绊,思考学科命运,呼唤谋求这一学科的学术繁荣与积累.中国教育管理学科建设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走规范化和多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修辞学发展源远流长 ,但学科发展的现实并不顺利 ,这主要源于历史的成见与现实的阻障 ,要突破目前的困局 ,最需要的是首先确立一个科学的修辞学认知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