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由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河南日报(农村版)承办的全省“老区新闻扶贫开发百村行”已于8月31日启程。在这项采访活动中,他们选派了精兵强将,在全省老区选择了100个贫困村进行全方位的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5,(11):29-29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由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河南日报(农村版)承办的全省“老区新闻扶贫开发百村行”已于8月31日启程。在这项采访活动中,他们选派了精兵强将,在全省老区选择了100个贫困村进行全方位的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在部队军事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便尝试着向部队、地方媒体投稿。到地方工作后,先后担任《中国工业报》《中国职工科技报》《中国建材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县域经济报》《江苏科技报》《镇江日报》《工程机械》《机电信息》《中国机电工业》《党建之窗》《民主建设》《镇江工运》等10多家报社、杂志社的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4.
《采.写.编》2008,(2):F0004-F0004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蓝。《井冈山报》系中共吉安市委机关报,全国统一刊号,面向全国发行,是一张具有井冈山革命老区特色的对开八版日报。 《井冈山报》1949年7月20日创刊。近年来,《井冈山报》秉承“坚持导向、对接市场、面向读者、服务社会”的办报宗旨,  相似文献   

5.
《采.写.编》2008,(5):F0004-F0004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报》系中共吉安市委机关报,全国统一刊号,面向全国发行,是一张具有井冈山革命老区特色的对开八版日报。  相似文献   

6.
《采.写.编》2009,(5):F0004-F0004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报》系中共吉安市委机关报,全国统一刊号,面向全国发行,是一张具有井冈山革命老区特色的对开八版式日报。  相似文献   

7.
我写稿已有20年了。开始光给县广播站投稿;我不满足,就向《建设日报》和河北报投稿。一次,我去县宾馆,看到省军区的同志正在预订房间,一问,是子弟兵来老区慰问。我就写成稿件《子弟兵慰问戎妈  相似文献   

8.
我开始写通讯是80年代。97年调到宣传部后写的通讯稿件被一些报刊采用,曾连续五年获得《中国兵器报》优秀通讯员。通讯《春风化鱼入怀来》、《风雪订货人》、曾被《中国兵器报》评为97年度、2000年度优  相似文献   

9.
大邱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首富村。我国上下新闻媒介对大邱庄的宣传曾一浪高过一浪。1988年秋,禹作敏曾出过一本书《大邱庄的脚步》,其中收集了《人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农民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对大邱庄的新闻报道近200篇(据说1988年后还出过一本)。1992年底,中央电视台对大邱庄连续七次的专题报道,又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禹作敏热。一时间,禹作敏的名言“低头向钱看,抬头向前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成了多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久经沧桑。伴随着“二七”大罢工的脚步,一批铁路报纸整整走过了50年的历程。铁路报纸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和光荣传统。1923年爆发的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从工人运动之初,他们就非常注意抓舆论工作。1924年,中国铁路工人有了自己的报纸——《工人周刊》,在早期的中国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在中国铁路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铁道建筑报》(前身为《铁军报》)、《上海铁道报》(前身为《职工通讯》)、《济南铁道报》(前身为《职工报》)、《中原铁道报》(前身为《人民铁路报》)和《人民铁道报》等一些铁路报纸先后创刊。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了动员、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团结职工群众为铁路中心工作努力奋斗,为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来,《济南铁道报》伴随着共和国的前进号角和中国铁路的发展步伐,紧紧围绕企业各个时期的工作部署,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报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推进新闻改革,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广大铁路职工拼搏奉献、开拓进取的动人事谠,导向正确,基调鲜明,努力创造有利于铁路改革与发展的舆论环境,为铁路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济南铁道报》运输生产报道重点突出,市场营销和企业改革报道力度加大.先进典型报道浓墨重彩,安全和路风报道,铁路两个文明建设的报道常抓常新,被誉为“企业的号角,职工的心声”。愿铁路报纸越办越好,再创佳绩!  相似文献   

11.
大邱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首富村。我国上下新闻媒介对大邱庄的宣传曾一浪高过一浪。1988年秋,禹作敏曾出过一本书《大邱庄的脚步》,其中收集了《人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农民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对大邱庄的新闻报道近200篇(据说1988年后还出过一本)。1992年底,中央电视台对大邱庄连续七次的专题报道,又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禹作敏热。一时间,禹作敏的名言“低头向钱看,抬头向前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成了多少人认识形  相似文献   

12.
痴心一片绘矿山黄渠我是一名宣传干事,除负责全矿的对外宣传报道、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工研究外,还兼任一些秘书的工作。近两年来,我一方面积极挤时间写稿件,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四川日报》和《党的建设》等20多家报、刊、台上发表稿件...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报的发展,对在广大农民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开拓致富门路,提高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农民报通过不断改革,在增加信息量,增强服务性,贴近农民群众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80年代出现鼎盛时期。到1989年,除《农民日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农村经营报》等全国性的农民报外,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农民报发展到26家,另有《济南农民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铁路建设宣传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至今采访行程已达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4圈,他采写了5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出版各类著作500万字。他曾获当今我国新闻记者荣誉最高奖———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这是我国近2000家企业报林的独秀;他所采写的《今天,秦岭启开山门》、《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二等奖;《北方有战火》(与冉淮舟合著)一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情恋大京九》一书,荣获中国作协第六届报告文学奖等等。他就是《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朱海燕。投身铁道兵对于海燕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学步的体会     
从1987年起,我利用课余写新闻稿,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老区报》、《演讲与口才》等地级以上新闻单位用稿130篇,多次被延大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走过的路,有两点体会: 一、要学会积累。我平时的积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资料的积累,如工业、农业、商业、畜牧、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某地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名人足迹等资料的积累。积累这方面的东西,可以使自己“脱贫致  相似文献   

16.
我很喜爱摄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曾是出国部队新闻资料摄影员、兵团宣传干事、大学校报总编兼新闻摄影,《解放军报》、《兵团战士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的摄影通讯员,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一百多幅,可以说是一名业余新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的增加,我特别珍惜过去那难忘的战地摄影岁月。  相似文献   

17.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张行业报纸,如何在有限的事业中扩张无限空间,中国水运报经历了近20年的摸爬滚打,特别是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才取得初步成效。其主要做法是:把报纸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运作。 准确定位市场 在水运这个行业里,与《中国水运报》“争食”的还有《中国航务》周刊、《水运技术》、《港口装卸》、《中国港口》、《中国海事》、《中国远洋报》和《中国交通报·水运周刊》。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挑战,我们认为《中国水运报》过去的经济状况之所以徘徊不前,是  相似文献   

19.
喻乐 《传媒》2003,(11):24-27
在结束《中国交通报》采访时,谭鸿副社长送笔者下楼,在楼梯口又谈到了《中国交通报》在网络建设方面的近况,谭鸿皱了皱眉头说:“我们一直在思考网络建设方面的问题——究竟怎么能产生效 益。这两天,我准备亲自带队去《中国黄金报》取经,他们今年的网站赢利了。” 行业报的网站赢利是头次听闻。两天后,我在走进《中国黄金报》时,心里竟然泛起一阵莫名的感动。与记者走过的其他行业报排头兵们不同,《中国黄金报》没  相似文献   

20.
来安 《新闻窗》2005,(1):40-40
2004年8月3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载了一篇曾是业余作者王道生写的回忆文章,题目是:《永远的珍藏》,作者珍藏的原来是一张简短的汇款附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