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传统内容,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有效演绎这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呢?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材料让学生去真实感悟比例尺的现实意义呢?为此,我有幸在杭州聆听了“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的《比例尺》一课。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不同比例尺”这一片段的材料设计,一直左右我的思考,现以“有效设计合作材料的策略”为突破口,就此片段作进一步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自然课教法一议郭俐君一、实物观察法低年级自然教材编排以周围常见事物为主要内容。为此,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去感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叶子》一课,就可要求学生收集本地区仅有的树种叶片,制作成简单标本,观察对比叶片的差异。学生可...  相似文献   

4.
上学年,我们把“探究—研讨”法运用于小学自然第二册《鱼》一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一种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小学自然教学法。它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部分。“探究”是让儿重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去探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实物材料;“研讨”是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运用集体思维,获得科学结论。在《鱼》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是怎样运用“探  相似文献   

5.
【教学背景】《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学生对鱼进行观察研究时,有些组为  相似文献   

6.
七年间,三次教《水》,每次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第一次教《水》是七年之前,应一个乡镇的邀请,我去上公开课。当时,用的还是《自然》教材。那节课,自我感觉不错,听课老师评价也很好。我对传统教材的一个突破在于,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了水的性质。教材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水,认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我想,如果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让学生用感官观察,他们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就不容易发现水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观察,观察,观察!”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现行小学《自然》教材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研讨的基础上达到“一举三得”的编排原则。自然教材上共分为八种主要课型,其中观察课是采用最多的一种课型,大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通过思考做出结论。现就我们的研究,谈谈观察课的一些观察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1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语文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意识”,积极用好教材这一“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运用方式———变“学”教材为“用”教材犤片段一犦教学《景阳冈》一课。课始,虞大明老师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很有兴味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人人能够利用的资料就是课文《景阳冈》,咱们好好读读,完成这个任务行吧?”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犤思考犦从这一教例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教材变为“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是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观察”,就是运用眼、鼻、舌、手这些感官去感知事物。学生观察过程也是探求知识的过程,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要教会学生观察。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要求,不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达到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有序、全面观察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提供足够的观察材料。例如,教学《砂和粘土》这课所需要的观察材料“砂”和“粘土”,在农村随处可见,但学生并没有留心观察,对砂和粘…  相似文献   

11.
1.设计实验要具有趣味性。例如《弹性》一课,教材要求的实验材料是锯条、弹簧、注射器、橡皮。学生一看书,就知道实验该怎么做,结果积极性不高。在另外一个班上上课时,我增加了海绵、乒乓球、小皮球、气球、“活跳跳”等,实验时,只提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用桌上的材料做实验?”学生的实验欲望立即被激发,整个课堂就像一锅沸腾的开水,看似“杂乱喧闹”,其实每个同学都在探究。2.设计实验要具有科学性。让学生体验到“真枪实刀”搞科学。例如《电流》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组装电路。看谁的灯泡先亮?谁的灯泡最亮?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明确了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和学着自己去读书,去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所以,我主张:课堂上要进行自主教学,还学生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实施自主教学,的确有化平常为神奇的功能。一、“趣源”-“趣例”-“趣流”趣味或许是常见的话题,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努力使教师成为“趣源”,教材成为“趣例”,教程成为“趣流”。这种趣味,对于建设和谐的教学甚为重要。我通常是在课始、课末进行激趣。如在上《口技》一课前,我先让几个学生一起模仿我们农村清早时鸡鸣…  相似文献   

13.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版本的新教材越来越适合学生的科学学习和自主探究了。如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这一单元的课程就安排得非常好。为了探究这一单元里面的小动物,首先安排了一节《寻访小动物》的准备课,到校外去搜寻小动物,熟悉这些小动物;然后安排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的观察探究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也编排得恰到好处。教师在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规律和教材中探究活动安排的逻辑性,才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循序渐进地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是教过多年《自然》的自然教师,现就新  相似文献   

15.
许多教材里都编排了《食物的营养》这一教学内容。我第一次教学这课是在1991年,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先讨论“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食物”?再告诉学生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的三种实验方法:①在白纸上按压;②滴碘酒;③用火烧。然后,学生自己去检验我们常见食物中哪些食物里有脂肪,  相似文献   

16.
巧引妙导     
一、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在教学《常见的岩石》这一内容时,我准备了很多材料,问学生…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学科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材料,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既强能力又练本领,学会科学探究。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我巧妙设计,有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1让学生在捉蚂蚁中发现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下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并通过观察蚂蚁来探索蚂蚁生活的秘密。捉一些蚂蚁留作课上观察用,但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捉蚂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18.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不仅可通过美术静态作业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结果,而且更需要注重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堂活动性作业时必须依据上述理念。通过实践,我看到在实验教材中很多课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性作业,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实验教材《滚动乐园》这一课,从课题《滚动乐园》我们能看出: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玩一玩会滚动物体的活动中,去发现和思考物体的特征、形状等。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利用本校的有利条件——小班化),推选小裁判,让其发令并指挥滚动游戏,其他成员围成圈,推动学具滚动并抵挡物品滚出场地。笔者还进一步启发学生为自己带来的物品起“童话式”的名字,如“足球大哥”、“红脸西红柿”等等。让学生通过摸、碰、看、闻等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了解“足球大哥”、“红脸西红柿”等滚动物体的特性。师生同游戏、同感知,共同创设有趣味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分析《瓜果交易会》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活动感受和体验“五官并用”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五种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这一课本来是可以带孩子们到附近的水果市场去上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引生活泉水,赢课前精彩 《科学》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做实验.去探究科学的道理,所以科学课前准备非常重要。翻开科学课本,只有寥寥的几幅图,简短的几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去收集材料,去观察,去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