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1S):37-38
“1节手指是1厘米”.“1根手指头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它是学生个体真实体验的表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活的课程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没有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沿着原来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一情境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引发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1节手指长是1厘米”,“1根手指头宽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作业本的宽是1厘米”,“作业本的宽是2厘米”,“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不知是真的没听见,还是装着没听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  相似文献   

3.
陈勇 《四川教育》2013,(12):33-33
一、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因此,不少同学回答的是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讲的正是当节课重点,而另一方面学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堂,何谈评价的高效?1.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的教师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表达机会,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雨,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矗了呵感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一、新型师生关系之一:倾听作为教师,你曾侧过耳朵,倾听过学生的“声音”吗?也许你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出色的“讲解者”,但你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倾听者”。在你那些温顺的“听众”(学生)中,蕴含着他们无数的“声音”,而且这“声音”等待着你的“倾听”。学生不仅有权利说出自己的“声音”,也有期待被“倾听”的渴望。然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却造就了一批“失聪”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声音”充耳不闻,从而失去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时机;而学生也只能是一批“失语”的听众而已。教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倾听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次讲座中,刘建彬老师发出一个质问——“老师们,大家关注过吗?学生怎样的状态才是倾听的状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倾听了吗?”这一问,我的心猛然被一击!是呀,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教师的课堂语言“:请大家注意听讲!”而很多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位老师已在提醒学生去学着倾听了,是在落实课标的要求了。对这个问题再没有深思,这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落实”需要如此深细!反思教学我们只是将目标当作了一次次的要求,一遍遍的训导。原来我们误把“训导当作了“训练”,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听,应该说是人们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  相似文献   

6.
说话课是小学新设的一门课,安排怎样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如何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而乐于说话?怎样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说和写又怎样结合?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到上海市实验小学二年级上了一堂听说训练课。这里,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设想和实践情况。这堂课的教学要求是:(一)正确听辨声音,学习使用象声词说话;(二)能听声音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组织语句较有条理地口述。用简短的导语引出话题后,录音机依次放出锣声、鼓声、自来水的流水声、敲门声。每放出一种声音,就让学生辨析是什么声音,并用上确切的象声词说一句话。例如,教师问:“这是什么声音?”学生答:“这是锣声。”教师进一步问:“锣声是怎样的?”学生说:“是(口当)(口当)(口当)的声音。”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为后面的听说训练作铺垫。随即,我先后从录  相似文献   

7.
在一节题目为《买文具》的课上,由教师做售货员,学生来买不同的文具……一个小男孩用清脆的声音问道:“阿姨,我要退这支笔!”突然间,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等待这位教师的回答。“你怎么证明这支笔是在我这儿买的呢?”教师故意为难道。学生们也  相似文献   

8.
那个早晨,我狂奔在雨中,脚步溅起地上雨水,发出“噼啪”的声音,我委屈极了:“为什么老师为了一件小事,竟让我冒雨回家?为什么……”任凭雨水打在脸上,伴着泪水流下,我也找不到答案。事情源于一节自习课,为筹备一节班会,老师问道: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小学自然第三册《声音》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自然界里有哪些声音?”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熟悉,纷纷举例:汽车发出的声音,乐器发出的声音,风声、雨声,老虎、狮子、大象的叫声……包罗万象。没等老师总结,一位学生在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地回答“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大家一致表示赞同。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些动物是不能发出声音的。例如,雄蝉能鸣叫,雌蝉就不能鸣叫,因为它没有发声器官。”他说得有理有据,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蝉,也立即表示赞同。老师被这位学生能联系生活、勇于质疑的做…  相似文献   

10.
刚一上课,教室里突然传来“嗡嗡”的声音。“哦,原来是几只小苍蝇在捣鬼”。同学们实在按捺不住,笑出了声!看着已心猿意马的学生,我突然想到:科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从问题入手,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何不就从这声音入手,上一堂自由探究课呢?课就以下面的方式导入了。师:同学们,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是苍蝇嘴巴叫的。生:不,这是苍蝇碰撞玻璃发出的。生:可能是苍蝇翅膀抖动发出的吧?……在学生充分猜测的基础上,我让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经过一番自由组合,大家很快分成了8组,每组5~6人,我看一切准备齐全,又强调了捕捉后如何把苍蝇…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的几种声音并引出问题:关于声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借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明确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学生的兴趣很浓,纷纷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中的?”“上课铃声一响,为什么在楼上、楼下的学生都能同时听到铃声?”“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二、实验研讨,获取新知1.观察空气传声实验教师将一个发声的芯片放入一次性注射器中,随后慢慢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出,芯片发出的声音逐渐由大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只看到芯片指示灯的闪…  相似文献   

12.
[镜头一]为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位教师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精心制作成5张彩球图(每张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课上,当教师张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教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镜头二]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好吗?生:老师,我们已经会了!(预料的场面出现了)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生(异口同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相似文献   

13.
我曾执教过《海底世界》的公开课。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讲海底的声音)时,有两个男生在下面讲起话来,我轻轻地走了过去,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有些紧张起来。课堂上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我:“你们俩刚才在说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作声。我:“你们是不是在下面模仿海底动物的声音?”这一段讲了海底的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我:…  相似文献   

14.
这是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一位音乐教师上的《大雨和小雨》一课。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先播放来自城市、森林、乡村中的各种声音,并让同学们进行分辨、模仿。然后让学生们回忆: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老师,我昨天听到下小雨的声音是——沙沙沙。”“老师,我从电视里听到下大雨的声音是———哗哗哗。”……教师接着问:“谁能用大小不同的声音来区分大雨和小雨呢?”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模仿自己听到的雨声。在教师范唱一遍歌曲并稍加指导后,孩子们不但能完整地演唱出这首歌,而且基本完成了本课学习的难点———雨声的强弱之分。教师…  相似文献   

15.
黄艳 《湖南教育》2004,(21):41-41
我曾听了某教师上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课,课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供学生练习:有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鱼缸,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对于这道题,有个学生在板演时作了如下解答:(40 15×2)×(30  相似文献   

16.
这是节新授课,课题是“人教版”的老课文《登山》,课前我作了精心的设计。按照我的设想,这节课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学生与老师一问一答,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课上竟发生了“卡壳”。那是在谈话导入时发生的变奏曲。我先请同学说说自己登山的经历,话刚出口,性急的孩子就坐不住了,伸长了胳膊要求回答。正当我满心欢喜准备提问时,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一个很不和谐、或者说根本不应该此时发出的声音——“老师,这节课是上《登山》吧?”当时我的头“嗡”地一震——本该是自己说的话,不想却让学生捷足先登了。怎么办?撤?那哪行!…  相似文献   

17.
下面是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是一年级赦学《我又长高了》的教学片段,这节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这样一个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  相似文献   

18.
“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短,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怎样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呢? 不少教师往往先拿出米尺介绍尺子的用途,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  相似文献   

19.
有了写作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中心突出的文章,还必须在掌握的材料中,学会提炼中心。文章的中心怎样提炼?这是学生们经常遇到而又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上了一节“提炼中心”的训练课。这节课共分四步进行。一、忆概念开始,教师问:“什么叫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前面学过。通过回忆,大家肯定了答案:“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二、给方法进行这一步教学的时候,教师又向学生提问:“从掌握的材料中,怎样提炼中心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叫了几个学生,介绍了他们的作文材料,供大家提炼。  相似文献   

20.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标准乃至未来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学生犹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绽放的过程中会发出许多美妙的声音。然而,深入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不愿倾听、不会倾听的学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听”这一目标的达成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长期被忽视,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