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建国 《中文自修》2023,(23):42-44
<正>说到莫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他那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代表作《蛙》《檀香刑》《丰乳肥臀》,似乎人人都很了解莫言,但大部分人对他的认识又往往止步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3年的最后一期《文学长河》,就让我们走进莫言和他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抛开一切赞誉与争议,回到他创作的早期,和那位普通的作家莫言“聊聊天”。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4,(23):158-159
贾平凹日前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谈到阅读莫言作品的感受。贾平凹指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他的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读他(莫言)的作品,无法分析概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颖 《基础教育论坛》2013,(Z1):112-113
<正>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致辞中,他讲述了他母亲对他教育的几件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村母亲的形象。反复阅读莫言的致辞,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反思一件事,教师应该是母亲啊。母爱是最伟大的,而教师对待学生也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位别树一帜的作家,他以其自由奔放的叙述、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横溢恣肆的语言,把中国最民间的、最民族的本真的东西献给世界看。莫言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6.
在《红高粱》这部小说中 ,莫言用他优美的笔调为人们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乐章。现从“红色”原型批评的角度对红高粱世界中呈现出的“生的伟大”“死的美丽”进行全面解释 ,进而探求其深层的心理情感模式以及所寄寓的主观理想  相似文献   

7.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8.
<正> 威廉·福克纳(Will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1949年由于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此以后,尤其是从他1962年去世以来,他的声誉跳跃式地与日俱增,人们断言福克纳是“一个无可比拟的最伟大、最令人振奋的当代英语作家”①,是美国的莎士比亚。美国文艺界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把他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  相似文献   

9.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0.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意义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二位华人荣获此项殊荣,我们为之感到欢喜,也感到欣慰.莫言是一位文学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家,他的文学感悟能力是极为超强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极为惊人的.他以其如椽之笔创造的独具魅力的感觉世界与意象世界,不仅属于莫言,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就此来讲,我认为,莫言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他对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民问文学的吸纳,融创,并由之建构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是莫言为中国20世纪乃至21世纪文学结出的最伟大的硕果.我相信,它将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一样,成为莫言文学的DNA而为人们所铭记.  相似文献   

1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的“淘金”读书法就是在所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同时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所谓“淘金”,就是去掉沙子,把金子留下。爱因斯坦阅读专业书籍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在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创造时,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的大量著作。这些著作经历了200余年的时间许多观点与19世纪物理学中的新发现产生了矛盾。于是,爱因斯坦果断地把书中已过时的东西抛掉,毅然挥舞着批判…  相似文献   

13.
铁则     
《八小时以外》2014,(3):45-45
“暴力是一种最极端的行为方式。”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183;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暴力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同基耶斯洛夫斯基观点的妈妈与人类妈妈总数相同。“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在《十诫·杀人的短片》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回答了妈妈的为什么:“诫”,是铁则。 莫言说:“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相似文献   

14.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振宁教授应聘担任中央电视大学“大学物理”课的主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月11日,他讲了第一课:“对称与近代物理”。他从自然界、人类生活,文学艺术中人们常见的对称现象谈起,讲解了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普遍规律和近代物理学的建立,把最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通俗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讲故事的人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这是一个完全属于莫氏风格的演讲,一如莫言那独特的作品。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终身评委和全球新闻媒体面前,身穿中山装的莫言用他那充满了山东1味的方言讲述了一个有关自己,有关文学,有关人性的故事。瑞典翻译家葛浩然说:"如果把莫言今天的演讲比作一篇小说,那么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他对母亲的爱是最能打动我的部分。"尽管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深的文  相似文献   

18.
莫言童年正值中国经济萧条、物质匮乏,时代氛国沉闷封闭,“饥饿”和“压抑”充斥着他几乎全部的回忆,所以,对“生命力”的呐喊、对贪婪自私的“欲望”的抨击和对“性意识”的张扬成为莫言文学作品的主题.无论标题还是正文,“红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最高,显示了莫言在缤纷的色彩中对红色的偏好.颜色源于初始意象,与抽象概念相联系,探寻作家在红色意象里隐喻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对文本主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莫言与读书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掀起了巨大的“莫言效应”。 莫言的书立时被人们一扫而光,只剩下个别网站高价待沽的几本亲笔签名本,同时几大出版社加班加点的印制使得“洛阳纸贵”在当代中国也得到了一次完美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看《收获》     
莫言的长篇总是让人有深入阐释的欲望,却很难做出好坏与爱憎的判断,这源于文本自身的宽阔、繁复、自足,以及浑沌。他能把一潭腥臭的死水搅出日月星辰气象万千来,莫言的老实和狡猾都在于此,他有化沉重为浩荡的能力。长篇《蛙》要处理的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育。这或可看作是在《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之后莫言的“身体写作”的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