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启蒙主体论让百年中国新文学获得了生命根基,也因此延续着自己的精神血脉.<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决意从事文学的奠基之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学眼光.在鲁迅的主体论思想中,"心声"是一个独具慧心的核心语词."心"(主体)与"声"(文学)的交合,使得鲁迅由文学而主体、由"心声"而"立人"的启蒙思路得以成为可能.尽管鲁迅的文学创作获得了普遍的文学史意义,其后的诗学原理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诗学传统与理论谱系.  相似文献   

2.
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鲁迅早年文章,既是他启蒙思想的发端,也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摩罗诗力说》呈现出鲁迅早期的宗教观,以"摩罗"精神抵抗统治者的权威,以"反抗之音"挑战"不撄人心",这些宗教内容同时构成了鲁迅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其"立人"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与启蒙形成了某种张力关系,敞露出鲁迅早期思想的紧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鲁迅早年文章《摩罗诗力说》的题目英译入手,探讨“摩罗诗人”的本质,提出“摩罗诗人”是“贵族反叛者”的代表,其建设性与破坏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共存,而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也是从“摩罗诗人”逐渐走向“平民革命者”的历程。本文认为,鲁迅所谓的“摩罗诗”类似于控诉社会积习流弊,召唤改革、革命的《耶利米哀歌》,而作于清末的《摩罗诗力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篇鲁迅的《耶利米哀歌》。  相似文献   

4.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比较文学研究的杰作.本文拟从该作品介绍的浪漫派诗人雪莱入手,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考察鲁迅对雪莱的接受,并认为"误读"之本意在于启蒙,呼唤中国的"摩罗诗人".  相似文献   

5.
学界普遍忽略中国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因素——哲学要素.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摩罗诗力说》涉及到现代诗学转型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被李震先生认为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李震先生标出的《摩罗诗力说》为现代诗学转型标志的几个要素在王国维的诗学著作中几乎都存在,而《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李震先生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尚存严重错误,完全忽略了王国维早期的诗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据此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中提供的资料,鲁迅在写作《摩罗诗力说》之前,已有拜伦《该隐》的日译本,那么,我们要检验鲁迅是否读过《该隐》,只要研究一下鲁迅《摩罗诗力说》对原材料(木村的《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和木村的《〈海盗〉序》、《关于〈海盗〉》)的取舍和增补情况,就可以有一些把握了。除鲁迅读过的《海盗》外,鲁迅对拜伦作品的介绍基本上是选取木村的材料,至多增加一两句评语,然而对《该隐》的绍介则不然。表面上看,《摩罗诗力说》绍介《该隐》的文字只有两行,实际上鲁迅是把《该隐》与《天地》一起绍介的。该隐的神之不幸论,卢希飞勒(罗锡福)的善恶胜败论等,皆出于《该隐》,而且鲁迅绍介之后还发了长长的一段议论。更为确凿的是这一段文  相似文献   

7.
《摩罗诗力说》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诗力,它源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真性实感,对民族民生的责任感,它在诗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感人的热力,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追求、它能夺人魂魄、涵养人之精神,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鲁迅先生从诗的功用及怎样发挥诗之用强调了诗力,而最能显现诗力的当属摩罗诗。  相似文献   

8.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源于鲁迅<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对拜伦在对待希腊国民情感态度上的评价,也是鲁迅对下层民众的情感态度."怒其不争"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鲁迅的时代意识、民族意识和鲜明个性的体现,表现出他对不幸民众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终极关怀.在鲁迅的文本里,"奴隶"是指受异族或同族统治阶级迫害和奴役的劳苦大众及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9.
有的同志根据《摩罗诗力说》一文得出“屈原可说是我国‘摩罗派’诗人之祖”的结论,认为屈原的作品,尤其是《离骚》“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产生于两种误解:其一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误解,其二是对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的误解,试将理由述列如次。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年认为中国的民族性最为缺乏“诚”的品质,在《摩罗诗力说》中,他不仅热烈呼唤“至诚之声”,还形成了关于“诚”的较为完整的表述。“诚”在鲁迅文学与思想发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深远。同时,这一概念在晚清语境中含义颇为复杂,鲁迅不得不通过论辩方式表明自己的理解。由于采纳了卡莱尔等浪漫主义者的观点,他的思路不同于根据儒家传统或科学理性原则对“诚”的解释。鲁迅调转了论述方向,相比外在、客观的真理,他明确表明“诚理”反映的是主体内面世界的感应和变化,进而将其还原为直觉性的生命体验。鲁迅以“白心”“内曜”强调对主体精神的重塑,对他而言,“诚”关联着“人生”主题并开辟了认识、改革中国社会的另类路径,凸显出浪漫主义诗学在儒家文明与现代科学交汇时刻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