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电影经过十七年的探索,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在创作风格、叙事结构、表现手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9年,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和肖风执导的"现代乡村"三部曲反映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描绘了社会变迁冲击下的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灵变化以及农村和农民为改革开放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农村题材电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出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现状,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题材电影无论从视听效果、故事叙述上,还是在思考价值上均不尽如人意。要重拾昔日的辉煌,需首先明确农村题材电影的观众定位,勇于直面变革中的农村现实,同时借鉴其他电影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从诞生伊始,就以中国农民的当代生活为背景,深切反映当代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的社会情状。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对农村以及农民的关注,带动了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进入新世纪,《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等电视剧的播出,促使了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电视剧反映新时期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必然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为中国无产阶级寻找革命的同盟军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研究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在"立体地看农村"和对中国农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此时毛泽东的农民理论,这是党随后实现"上山"战略转移的思想前导。  相似文献   

5.
"本地化打工"是浙江省嘉兴市农村社区青年就业的主要特点。对于农村社区的"城市融入"而言,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必须的心理震荡;二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付出的空间转移成本;三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乡村空离化"。它通过牢固保留住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离乡又离土"的城市化困境,维持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动力,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新农村建设等法规和文件从政策层面要求构筑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农民的生产劳动特点、我国发展体育人口的使命、农民体质状况、农村留守人员闲暇生活状况是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动力,加强地方政府职能,落实体育法规、政策,加强宣传和引导,组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结合当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民素质相对偏低,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但建设新农村,为提升农民素质,再造中国农民,创造了历史机遇和条件。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战略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大力实施"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综合改革,提升质量"、"强化保障,支撑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包产到户,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正是农村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农村为中国经济的起飞输送了汩汩血液,而得到的回报却是微薄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成为了城市剥夺的对象,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对于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虽然辛苦却也平静的"锄禾日当午"式的生活已经被打破。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撩拨乡村略显粗砺的神经。人们沐浴着由经济发展的中心远远辐射而来的微弱热量,挣扎在阳光下,困惑、迷茫、无奈。刘震云早期作品集《塔铺》中收录的7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发生在乡村的种种变化,为我们分析改革时期的乡村生活困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虽然中国农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但经济转型和新一轮城镇化给了农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以良好的机遇,农民职业化的任务历史地落在农民职业教育肩上。从农民职业化的内涵和农民职业化的意义两方面阐释农民职业化的理论意义,以用来指导农民职业化的实践探索——以合作社为平台,以股份合作制为纽带,以"三农"急需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振兴中华与"四个现代化"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成就显现,呈现出农村生产持续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大好局面。但是,达标跨越仍任重道远,其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显著,农村基层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对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区位特殊,各地均有缩影;二是资源条件,各地都可借鉴;三是人力资源,全国大同小异;四是交通运输,全国都须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新军坚持"用心灵感知身边的世界、用细小的声音同平凡的生活对话"的写作立场,始终将目光投向农村和农民,始终关注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对他们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最后一个穷人》为我们讲述了普通西部农民马三多的三十年生活变迁史和个人成长史,小说中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更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宏大的场面与结构,有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与细碎变化。老实木讷的马三多为我们诠释了父爱的无声和人性的纯美,展示了一个"穷人"的生活信条和人格魅力,揭示了伦理道德和人间真情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社会追求土地与农民结合,在家族中进行群体协作。新中国农村制度设计注重克服土地私有弊端,避免重复王朝衰落周期律,以农村集体替代家族协作功能。农村改革之后确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而对于承包经营权实现物权化塑造,乡镇企业兴起探索了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当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既要兑现农民公民权益与国民待遇,又要保护农民成员权益。  相似文献   

15.
论西部农村电影市场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西部农村电影市场有着众多的现实消费和潜在消费人群,尽管当前西部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民购买力较弱,市场开发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但蕴藏着巨大潜力和商机。从发展趋势看,西部农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周期,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前景广阔。在政策面和经济面的强有力支持下,西部农村将成为我国新兴的电影市场。  相似文献   

16.
"房东经济"是伴随着经济开发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农民致富的新型经济形态。它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满足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仅仅是农民生活的一种经济补充,不可视之为农民增收的唯一来源,更不可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亮点"工程,其自身有着无法克服的发展瓶颈。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稳步发展无疑是保证"房东经济"良性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对内蒙古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构建进行研究.结合内蒙古农村发展的经济水平、风俗习惯及东西部区域差异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要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健身和灵活多变等原则.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目标要以提高和改善个体健康为基础,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最终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滞后、生活单调贫乏、组织不够完善以及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等,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中国农村演进最为迅速、面貌变化最为明显、农民生活改善最快、农民观念最多元的时期。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依靠中国农民,推动城乡平等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中国农村演进最为迅速、面貌变化最为明显、农民生活改善最快、农民观念最多元的时期。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依靠中国农民,推动城乡平等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