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心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失地农民心理适应和身份认同的调查,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心理适应以积极的良性适应为主,但在身份认同上失地农民却仍然偏向于农民身份。此外,研究还发现,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与市民身份认同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可能说明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与身份认同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从微观层面关注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和身份认同,并有效利用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将有助于帮助失地农民更快更好的完成城市化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身份处于不断的被建构过程中。中国农民身份经历了由农民变为农民工再到产业工人的变迁过程。但国家不同时期对农民身份制度的不同安排,都是权衡利弊,看到了潜在的产出大于成本,于是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强制人们认同和执行。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惯性,使得农民工转换市民身份遇到很多障碍。改革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正式制度,重塑非正式制度来推进农民身份转换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社区参与的研究是学界对社区建设研究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多是采取集中居住的安置方式。对失地农民社区参与状况以及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做一些建议尝试。这不但是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对于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以及自身身份认同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面对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要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就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建立自信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6.
当前,城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失地农民身份转型就是其中之一。城镇化建设,不仅包括有形实体的土木工程建设,还包括无形实体的"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保障工程建设。以城镇化为视角,从利益层面、制度层面、社会认同层面、职业层面、以及消费层面多角度研究失地农民身份转型问题,合理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型",实现好、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才能使得城镇化建设更符合"文明城市"人文化、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是衡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主观意识,身份认同中必然包含着客观社会结构信息。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主要考察了城市内部社会分层及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的分层标准下都处于弱势地位。logit检验发现,除文化资源外,经济资源、民权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配对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弥合社会分层,消解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不利影响,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大致需经历文化冲突、文化反思、文化重构和文化融入四个阶段。目前,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因政府支持缺位、社区支持乏力、媒体和原市民歧视、城郊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与主观努力欠缺而步履缓慢,需要从政府推动、社区支持、社会认同和主体建设四方面入手,建构城市社会与城郊失地农民双向互动的促进机制,推动城郊失地农民快速适应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持续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问题,综观其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观点: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定位会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选择趋向;其次,新生代农民工从消费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消费特点,体现出该群体对市民身份认同的诉求;最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消费,构建、巩固并维持自身塑造的市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采取适当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市民意识培育,使他们在整个心理和习惯上全面改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传统乡村文化中既有阻碍与抗拒社会文化变迁、成为人们迈向新生活的包袱的一面,也有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转换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下,只有从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兼容并包,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历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大,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融合理论视角,当前失地农民市民化面临经济性、制度性和心理文化性障碍,应从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制度,搭建社区融入组织平台等层面为其融入城市社会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现阶段,土地被征用的速度在整体上超过了城镇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农民社会转型能力相对偏低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能不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不能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事关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福建晋江市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推进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分散性、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的新思路,并着重探讨了现有四种失地农民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技能水平,是增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调查显示,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还不理想,存在诸如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具有失地农民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和外部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土地需求增长强劲,许多农民因此失去土地。从失地对农民家庭财产的影响、失地对农民依托土地而享有的持续权利的影响、失地对农民社会身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失地对农民权益的影响,认为由于我国的安置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等缺陷,造成失地农民家庭财产减少和持续权利丧失。因此,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安置补偿理念,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化稳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questions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hange as these are experienced by young people in the UK today. In the course of recent changes to 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youth transitions the notion of citizenship has come to the fore as a means of discussing young people's move into independent membership of society. Debates about citizenship in the UK currently encompass a range of complex themes - competency, responsibility and activ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hich go beyond an understanding of citizenship as a simply technical or legal term. In this paper we adopt a broad conceptualization of citizenship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dentity work that young people engage in as they negotiate their way through to social majority. In particular, we consider how young people's need for space, and their emergent sense of place, are aspects of a citizenship identity which young people 'learn', work at and negotiate over in their leisure time.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包含了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观念层面的全方位适应。当前,失地农民存在城市生产技能缺乏、制度规范遵守习惯差、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前途认知迷茫等适应不良的现象,迫切需要各地政府广泛深入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城市制度规范教育以及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训,以有效促进失地农民的城市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失地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基本人权在城市化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实现。他们的基本人权主要包括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发展权。失地农民个人应该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自觉维护人权;政府应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和户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有关人权的法律法规与就业制度和推进经济建设,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各界都要行动起来,包括企业、城市居民、教育机构和社区等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人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compares rec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 policy documents from France and England and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encourage inclusive or exclusive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Current policies are being developed in a context of perceived disillusionment and political apathy amongst the young. Whilst citizenship education has traditionally aimed to prepare young people to take their place in adult society and a national community, today the notion of a single national identity is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Using framing ques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survey of civic education, we examine programmes of study in each country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promote human rights as shared values, make positive references 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onceptualise minorities. We consider the potential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us defined t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justice and equality in society and challenge racism and xenophobia. We note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approach to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suggest what each might gain from the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