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报道往往摆在报纸头条或显著位置。可是许多读者只看标题便一扫而过,因为会议报道太多太长,写的又很呆板。许多记者为会议报道发愁,不报道不行,要写出使读者爱读的会议报道又不容易。年前,新华社叟的一条消息:“中治委狠刹会议长风24分钟开完表彰会”就别具一格,为多家报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嚅”,《联合时报》透露了些许“本报内部消息”。据该报报道,新华社有关人员答复新民晚报不发消息的理由先后有两条:一是沈先生病因不明,二是人物评价尺寸难以掌握。这可令人如坐云雾,不知所以了。第一,沈先生病殁于北京家中,身边的记者不明病因,而远在台湾、香港的报纸怎么就清楚是  相似文献   

3.
记者发消息,特别是会议消息,常常离不开会议材料,包括工作报告、总结报告以及典型材料等等。此类消息播出后,我们不止一次收到听众来信,对稿件的署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日与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聊天,当谈到如令一般性的会议消息过多、充塞报纸版面时,他颇有感触地说:会议消息多,原因自然很多;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有些记者喜欢写会议消息,是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老同志的话很有道理,也耐人寻味。我们的一些记者,何以喜欢写会议消息!细  相似文献   

5.
记者从会议上千辛万苦抓回的新闻,常常被一成不变的写作手法和报道方式破坏得毫无价值。“老面孔没看头”,记者应当千方百计防止将会议中获得的新闻淹没在死板的形式里。 体裁要广泛 会议开幕发消息、中间搞专访、闭幕再发消息的报道方式在不少报社已成为固定模式,除消息和专访外,在体裁的选择上,似乎是“江郎才尽”了。 报道会议应当广泛运用各种新闻体裁。专访、特写、花絮、随笔、侧记等体裁并非与会议无缘。我们在读各种大报小报时注意到搞得比较活、读者爱看的会议报道。在体裁的运用上都是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下了一场好雪。人们盼雪盼得好久,自然心情格外舒畅,因此也特别想看看报纸上有关雪的消息。在首都几家报纸上,分别刊登着三条写法各不相同的消息。除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发表的是他们各自的记者写的消息外,其他报纸大都刊登了新华社发的消息。说一说这几条消息的短长,也许有些意思。先看导语。新华社2月17日消息的导语是:  相似文献   

8.
有感“吃了饭的消息不发”陈升钧新华社有位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跟随一位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采访,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辑首先问他们在那里吃饭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辑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钱,然后写了张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陈原采写了《江泽民在接见京剧音乐家李慕良等时指出,京剧不能失传要发扬光大》的独家新闻,新华社作为通稿向全国播发。李慕良作品音乐会5月21日在人民剧场举行。主办单位下午4时才得悉江泽民同志将出席的消息,到场的记者很少。又因没想到江泽民同志会后接见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所以未邀记者到场。陈原为了获得是否发消息的确切答复,却一直守候在剧场外.10时15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西方通讯社要求记者掌握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各种新闻体栽的写作方法,尤其要精于消息的写作。他们对如何写好消息都有书面的手则,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标题 要简洁醒目。如美联社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的代表作标题:《林肯总统遇刺目击记》;1994年出版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中还列入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新闻标题《一曲“凤凰琴”感动亿万人》、  相似文献   

11.
近期读报,感到记者写新闻时重视背景处理了。仅以新华社的两条电讯为例: 5月19日,新华社在报道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推选卢嘉锡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文内一句:“他是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来继郭沫若、方毅以后的第三任院长。” 5月31日,赵紫阳总理出访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新华社在消息报道中说:“这是赵紫阳于1980年9月担任总理职务以来第二次出国访问,他在今年年初曾访问缅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3.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讣告类消息似乎只是写些死者姓名、何时何地何因致死、享年多少、一生主要经历之类枯燥的内容,因而无需讲究写作技巧。然而,当读了新华社记者赵兰英撰写的《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辞世》(见附件)这条消息,我深感讣告类消息同样可以写出特色来,写好这类消息同样需要功力。  相似文献   

14.
我采访的一条消息于8月22日以“本市初步形成环保三级管理网首批街道专职环境监督员培训结业”为题在《新民晚报》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借此谈谈点滴体会。当我得知8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城建学院、南市区科协分别举行“环境监督员岗位培训结业典礼”时,就想写条会议消息;可转而一想,如单纯地就会议写会议,既缺乏新意、又没有新闻价值,而且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环境报的编辑、记者,我发这样的消息多半要落个“枪毙”的命运。但我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会议泡。”这里批评讥讽的所谓“四流记者”,主要是指那种整天住在宾馆里,发一条开幕消息、一条闭幕消息。如果有领导人讲话再根据有关人员定的框框,编发一条讲话摘要。如果碰到要求发全文,记者可以更轻松地呆在宾馆里睡大觉,看电视或聊天。这种采写会议的工作方式实在无可指责,因为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记者在报道中如果有所创新,想换个角度写新闻,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穆青谈现场观察的重要性现场短新闻要继续提倡,要扩大宣传。这是提高报道质量,改进记者作风的好办法。“评选现场短新闻这样的工作就很有必要。”谈到记者深入现场的重要性时,穆青讲了最近的一个例子。8月21日莫斯科时间16时12分,塔斯社突然发了一条消息:苏联国防部部务会议决定把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撤回其原驻防地。并且报道,包围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坦克已经撤走。在苏联政局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塔斯社这条消息的真假,是否转发这条新闻,没有根据。这个时候,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到现场察看,包围  相似文献   

17.
一条重要新闻:《法国将不向台湾出售护卫舰》。这条消息极为简短,加上标点符号也不过130字,现照录如下: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据法新社1月9日发自巴黎的消息,法国将不向台湾出售护卫舰。新华社驻巴黎记者就此询问法国总理府,总理府发言人确认法新社这条消息属实。  相似文献   

18.
塔斯社纽约分社的记者出色地报道了美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华社据塔斯稿编发了八条消息(见新华社新闻稿2月12日至15日)。这些稿件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采访象美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这样一个重要会议的记者,需要高度的政治水平,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熟  相似文献   

19.
会议报道应该是为扩大会议影响、推动会议目的服务的;如何写好会议报道,有时不取决于记者。但是记者仍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在消息写作中,会议消息可能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最容易写,就是说通常的会议报道都是一个格式:某月某日,一个什么会议在某地召开,谁谁主持会议,某某领导到会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与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聊天,当谈到如今一般性的会议消息过多、充塞报纸版面时,他颇有感触地说:会议消息多,原因自然很多;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有些记者喜欢写会议消息,是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老同志的话很有道理,也耐人寻味。我们的一些记者,何以喜欢写会议消息?细细想来,恐怕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不用劳神费力,免却奔波之苦。大凡会议,都备有现成材料,记者高椅一坐,信手拈来,摘抄几段,加个导语,大块文章顷刻而成。那像平时采访,问得口干舌燥,跑得腿酸腰疼,回来还得提炼主题,取舍材料,灯下花眼,字醉句酌,又何其辛苦也。二是可带尚方宝剑,不愁文章不发。一些会议,都有领导或名流学者参加。记者缀笔成文,讨个口谕,或者要个批示——请报社于报纸显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