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宝剑记》虽被康乾年间出版的曲谱广泛收录,且为文坛执牛耳者所赏,却罕见于当时的戏曲选本。《宝剑记》在康乾年间传播受阻,一方面固然可能有朝廷戏曲禁令的影响,但影响甚微,因为《宝剑记》之外的水浒戏的其他剧目非常盛行,而这一切均根源于康雍乾三朝帝王的骑墙做派,从而大大削减了诏令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在于《宝剑记》与时代的风云际合,维系人心的理学市场的部分失去,戏曲消费的俗化倾向,都使得《宝剑记》与康乾年间的社会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
《宝剑记》以其鲜明的忠奸立场被世人誉为忠奸剧的典型代表,而它在时事剧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宝剑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时事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宝剑记》是时事剧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韩南教授的论文《金瓶梅探源》指出这部小说袭用前人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话本、文言短篇小说、史书、戏曲、清曲(套曲和小令)时曲在内,数量和品种之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论文指出小说和李开先的《宝剑记》传奇关系尤其密切,它的第六十一、六十七、七十、七十九回都有来源于《宝剑记》的片段。  相似文献   

4.
李开先是明代戏曲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作家,其《宝剑记》是明传奇由衰微走向繁兴的转折点,本文认为:《宝剑记》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都寄寓着作者强烈的政治感情。分析该剧,应从李开先的身世遭逢入墨,更应以此来贯穿对该剧的全过程,即通过李氏的坎坷经历来认识《宝剑记》的思想内涵,通过李氏的文学主张和词曲功底来认识《宝剑记》的艺术特色。全文为三部分:首先着力于廓清目前关于李开先生平、思想和创作考述中的谬误,还其作为清正有为、忧国忧民、既有强烈不满,又有忠君意识的复杂性格之本来面目。其次,论述了《宝剑记》的时代精神、艺术成就、改编得失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中应有的地位。最后是对《宝剑记》声韵的研究,论证了李开先对我国戏曲曲牌调系,对山东地方声腔的形成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5.
传奇剧源于南戏,元末高明《琵琶记》的出现,标志着传奇剧的成熟。而同时之《拜月亭》、《白兔记》、《荆权记》、《杀狗记》,后人号为“四大传奇”,使传奇剧的创作和演出,趋于繁荣,渐有取北杂剧而代之的势头。然而沿至明初,百余年间,却又呈现颓落之势,一时享有盛名的邵灿的《香囊记》、邱浚的《五伦全备记》,或以时文为南曲,或敷陈酸腐之伦理,把传奇剧创作引入歧途。直至李开先《宝剑记》出,才一扫剧坛冗卑之风,振聋发喷,推动了明中叶以后传奇剧再度繁荣和发展。李开先平生所作传奇剧不多,除《宝剑记》外,另有《登坛记》、…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在构陷同道、破坏社会、主动对抗皇权三个方面与传统"忠义"思想之间存在逻辑矛盾。这些矛盾造成了《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也给俞万春留下改造《水浒传》并创作《荡寇志》的机会。《荡寇志》虽然纠正了《水浒传》的逻辑失误,但在思想上却没有取得突破,反而由此损害了自身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水浒新传》是张恨水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水浒传》的续书,它是接续金圣叹七十回本《水浒传》来写的。该书改编了《水浒传》的一些故事情节,突出了《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结局,借鉴了《水浒传》景物描写的手法并有所发展。同时,它将《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主题改变成抗金战争的主题,将原来的阶级矛盾改变成民族矛盾。在人物形象方面,它重新塑造了时迁、卢俊义、关胜等抗战派人物,强调了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和斗争,鞭挞、讽刺了投降派。作为《水浒传》的续书,该书在艺术上基本上是成功的,它的经验和教训在名著续书中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水浒传》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续书,这部续书不论在思想、情节、结构方面都对原著有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后水浒传》与《水浒传》的比较阅读探讨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后水浒传》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续书,这部续书不论在思想、情节、结构方面都对原著有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后水浒传》与《水浒传》的比较阅读探讨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重要标志。有关论著对它的研究和提及很多,《李大钊全集》的编注者对其注解也较多。进一步研究起来,该文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仍有不少。总起来看,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日本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要蓝本,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一条“金线”的核心论断也出于河上肇此文;写作和定稿时间,应为1919年7月底到8月上旬,而不可能在1919年5月之前。  相似文献   

13.
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4.
乔治·爱略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充斥着大量有关"网"的意象,这一设计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它凝结了爱略特对艺术和共同体的深刻洞见。文章从"网"的意象入手,从服饰、生活、叙事三方面,探究爱略特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张馨元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2):98-102,108
通过对《日本灵异记》冥界巡游故事中的冥界人物、冥界景象、入冥途径及作品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对于冥界的认知和看待生死的态度,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并且能够了解当时的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问题上的态度及所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通过《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探析造成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相比传统的黑人文学创作,《最蓝的眼睛》在创作方面具有明显的颠覆性。文章从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和修辞层面解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展现的创作颠覆性,旨在探索莫里森的独特创作技艺,同时丰富文本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沧浪诗话》今传"通行本"与"玉屑本"两种版本,其中《诗辩》的文本顺序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诗辩》的文本顺序问题提出四点补论:其一,《沧浪诗话》原非"诗话体"著作,《诗辩》当为"辩"体论说文,而《诗人玉屑》作为诗话著作摘录《诗辩》,并不承担保存其原貌的责任;其二,若依"玉屑本",则《诗辩》开篇即蹈袭北宋《潜溪诗眼》旧话;其三,从两个"识"字可以看出被"玉屑本"腰斩为两段的文字原本存在紧密的逻辑承接关系,且"通行本"在行文脉络上更加明晰;其四,论法论品相关文字或为"通行本"编校者据"玉屑本"补入,是以此两段文字依"玉屑本"当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展开了全新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一种以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具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布洛赫的解读一方面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克服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经济决定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伦理价值,这种解读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追求人类解放的基本精神,其思想局限也是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