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充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呈现较大差异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综合比较分析和聚类划分,并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并从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发挥第一等级的"增长极"的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培育第二等级的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形态和谐化发展;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实行第三等级区域重点引导。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活跃的要素。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劳动者自身发展、教育投入是决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内在因素;各市州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可按综合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入可有效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顺试验区各县(区)农业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顺试验区下辖的6个县(区)农业发展不均衡。为分析各县(区)农业发展的差异程度,选取各县(区)2007年的8项农业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县(区)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把各县(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西秀区、普定县和镇宁县,第二类是关岭县和紫云县,第三类是平坝县。  相似文献   

4.
安顺试验区下辖的6个县(区)农业发展不均衡。为分析各县(区)农业发展的差异程度,选取各县(区)2007年的8项农业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县(区)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把各县(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西秀区、普定县和镇宁县,第二类是关岭县和紫云县,第三类是平坝县。  相似文献   

5.
对湖北省16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研究,结论表明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十分明显,除极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将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落后型4类,并相应地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区域划分研究.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得出表示经济水平的综合指标,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差异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十堰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相应指标的截面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十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分类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了十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显著差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四大类别划分与现状较为一致,并从突出精品、分类发展、区域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十堰县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比系数法,可将山东省130个县(市、区)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三类指标划分为5型13类24亚类,可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乡村资源,统筹安排各型区的生产重点、产业结构优化途径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漳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及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漳州市为例,从数量、结构、单一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方面分析了2001-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漳州市各县(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漳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总体上呈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趋势;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地类相对变化率比较大;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分为较高、一般和较低三个类型。  相似文献   

10.
积极推广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吕彦编者按;近些年来,石家庄市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县(市)区、乡(镇)狠抓了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有声有色的培训.加快了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也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时,本期登载的几篇经验文章...  相似文献   

11.
毕节市自2007年成为贵州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点县以来,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缺陷干预、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两个统筹"中,仍属于人口自身要素不够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型地区。下一步应在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机制、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紧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打造人口计生"一盘棋"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福利的形成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价值理念等综合因素之上.伴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社会福利也发生变化.文章从国家、社区、家庭等社会福利供给的三个渠道分析了农村社会福利的演进路径,指出当前农村社会福利供给渠道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通过强调政府责任、完善社会渠道、强化家庭责任来实现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岩溶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0%,其境内的六冲河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38.1%;年径流量占全区总径流量39.5%.应用改进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其降雨一径流模型,得到流域的水循环模式,进而推广到毕节市全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调查资料计算表明,毕节市地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极低,工程性缺水明显.因此,必需对毕节市地下水资源作专项研究,合理开发,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指从步入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阶段所要实现的一种福利化进程。其中,"普惠"是要建立一种全体国民均能享受的福利模式,"适度"是指我国社会福利的建设具有阶段性。根据我国人口结构和总量变动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推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进程以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为时间节点,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将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水平、国民观念、社会民主、物质技术条件相一致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全面小康的理解和看法。通过选择嘉定、奉贤和兖州等3个县域为研究样区,采用专家指导下的小组公众参与方式,以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比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居民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求与关注点的研究表明:样区居民共同关注的前五项指标是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学校教育质量、居民综合素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了居民对环境指标、政府管理指标和收入指标的关注程度;参与对象中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受职业背景影响较大;另外,各项指标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具有差异性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毕节试验区作为中国最落后地区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已成立25年,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新一轮改革发展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根据毕节试验区的区情特点,文章认为思想解放问题、区域经济合作问题、金融支持问题、人才战略问题、区域物流发展问题、土地集约节约使用问题是事关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受到价值观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价值观念主要取决于政府对于不同发展目标重要性的判断与社会福利内容的解析,也受到一国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则决定了一国实现公共福利目标的层次与范围。在严明的法律体系保障下,才能保证社会保障措施的顺利实施。我国应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考虑确立社会保障的基本法。  相似文献   

18.
以反梯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1988—2008年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研究发现:自试验区成立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和资金投入的推动,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效率低下原因之一是较落后的生产技术,它制约了毕节试验区经济较快发展。因此,试验区经济发展初期应该不断开拓市场,在积极引进资金和管理经验同时,应不断加快技术进步,推动试验区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  相似文献   

19.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之一是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与人口素质低下的矛盾,是毕节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毕节要真正完成脱贫致富的任务,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的专业,才能使毕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社会人才需求衔接,更好地为试验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Child abuse & neglect》2014,38(10):1671-1682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local child welfare activities in light of community-level factors. It pos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 how are different community-level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 welfare client structures in communities and wha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factors explain structural differences? The appl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based on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strain theories as well as human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he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from two Finnish national databases and it consists of variables containing 257 Finnish municipalities. The method of analysis is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ocal child welfare structures are tied to social disorganization, policing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o the intensity of control in the communities. In general, the more fragile the communal structures, the more last-resort child welfare there is in the community. Combining fragile communal structures with weak dependency ratio and high proportion of social workers, the more intense the level of child welfare statistics indic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ild welfare activity analysis is justified, but they also suggest that it requires further development through both context-bound reflection an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