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回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师:今天的教学特殊一些,在未解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首哲理诗。也许这样做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分析这首诗和解读这篇课文是相辅相成、互释互训的。这首诗名为《言词》,作者是史蒂凡·格奥尔格。请大家看大屏幕,并朗读诗歌。  相似文献   

2.
课堂回放《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教学实录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师:今天的教学特殊一些,在未解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首哲理诗.也许这样做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分析这首诗和解读这篇课文是相辅相成、互释互训的.这首诗名为《言词》,作者是史蒂凡·格奥尔格.请大家看大屏幕,并朗读诗歌.  相似文献   

3.
从形式上看,《错误》一诗短小精美,既是中国传统的题材,有大量传统的中国意象,又有新颖的现代表达,称得上古今结合,中西合璧,这是共识。但在内容上,从女性的角度,结合与此诗题材相关的历史、文学两方面进行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诗实是借写一缕愁思来写思妇,借写思妇的苦来展现中国社会的苦难,其写作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学习这首诗,在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基本层面之前,应先结合诗本身以及所占有的历史文学资料进行想象、还原。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诗中,有两处人人熟知的“孤帆”:一个是《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个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对这两个“孤帆”,有的人一带而过不加解说,有的人认为是船的借代,这真是浪费了好诗。其实,这两处“孤帆”就是孤帆,而且都有妙不可言的诗美。  相似文献   

5.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  相似文献   

6.
正三年前,与慕白匆匆相识于深圳,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对他的印象,我愿意改用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性情萧散好相亲"。因为为人率真任性,故其诗也多表现出"贵真"的品格。清人钱谦益论诗说:"有真好色、真怨悱,而天下有真诗。"通过阅读慕白多年来的诗歌,我们更能加深其人其诗"直取性情真"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穆木天作为中国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穆木天的"纯诗"理论崇尚纯粹的诗歌,主张将诗的"统一性"和"持续性"相结合,认为"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注重诗的音乐性,强调作诗之道须用"诗的思维术",对后来中国新诗界"纯诗"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竹庵 《语文知识》2002,(12):27-28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把“鉴”理解为“镜”,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鉴”可以解作“镜”,却知之者甚少。鉴,同(钅监),它是古代器物的名称。有铜  相似文献   

9.
怪异诗,是指诗人不按古代正统诗的格律与格式来写诗,而是临场发挥,信手拈来,以表现生活的情趣和当时的处境。这样的诗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而专法于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11.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诗经·召南·镖有梅》的开头为:“镖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镖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此诗暗含两道减法算式:10-3=7,10-7=3。之所以说暗含这两道试题,是因为此诗是把梅子(比喻为青春)看作十分,先说有七分在树上,后说树上仅剩三分,借此来说明要珍惜稍纵既逝的青春(即诗中女青年希望求婚的男青年不要贻误佳期)。南朝乐府民歌《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这首写长途旅行的诗中暗含一道减法算式:3300-1300=2000。旅行者边坐船行走,边屈指计算着还有多少行程,随即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归…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说诗谭艺中,虽指出“诗义不显露亦不游移”,但并不认为“诗义”不可解。他强调从“诗艺”层面来探求诗之“正解”的解诗方法,不失为20世纪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一种独到的诗学解释学体例。  相似文献   

14.
简简单单的一个“一”字,在诗人的笔下,却能铺排出多姿多彩、兴味盎然的“一字诗”。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竞相玩起“一字诗”来。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渡船刚刚离岸,于是苏东坡便喊船家驶回来,接他上船。船上的人都认识这位大诗人,笑着起哄,故意为难他,让他即景赋首诗,诗中必须含有十个“一”字,然后才能接他。苏大学士无奈,只得应允。只…  相似文献   

15.
诗文有一篇之“眼目”.一经点出,就能对此文或此诗一眼看到底。有的诗眼目十分分明,如陶渊明的《止酒》,眼目是一“止”字。此诗不仅题目有一“止”字,诗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点明题意即停止饮洒:这种诗乃游戏之作。以文而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历来为人传诵。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一“不”字。钱锺书先生的《管  相似文献   

16.
<正>现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的主旨,一般认为核心是"忧",所忧为三事:第一人生短暂,第二人才难得,第三大业未成。这种基于全诗整体意蕴的归纳是正确的。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诗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月",大家的理解很是不同,进而导致对这四句诗有不同解读。"月"的确切含义、这四句诗的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宏才 《现代语文》2009,(3):147-147
曹操《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古典诗,教学生学习这篇古诗已好几遍了,每一次都有一个问题困扰在心头,即文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苦”字到底何解。现把它提出来,聊以辨析,以和同行们商榷,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4月10日 多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世间总是少不了分别,无论是谁,都会和朋友、亲人离别,而许许多多的诗人,用诗来倾诉自己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晚自习时,文学社的何安仁坐在我旁边。他飞快地在《病理学》的空白扉页上创作了一首诗《微笑的骆驼》,写完后移给我看。那首从蓝色钢笔墨水里捞出来的诗歌,带着湿淋淋的才气。是的,诗人并非只有我和陈冰两个,并非孤独的、沉默的、地下的。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对何安仁说,我上台去朗诵这首诗吧。何安仁低着他的大鼻子,声音细小如蚊,不置可否。为了凑兴,我跟他打赌,如果我走上台去朗诵这首诗,他请我吃一个星期的盒饭。他兴致勃勃地同意了。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在《诗经·小雅》中有六首诗,光有题却无文,叫它们笙诗。请问,什么样的诗叫笙诗,它们为什么没有词句呢? 另我有个同学叫赵腾骉,可是我查了很多字典,都没有“骉”这个字,问他,他说这个字念“biao”。请问,有这个字吗,它是什么意思? 祝身体健康! 王翠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