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范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体制或类型。一种类型是以师范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苏联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以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美国、日本、就是这种类型。实行“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的国家,除美国外,比较典型的要算日本。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实行的是“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教育制度(包括师范教育制度在内)实行了改革:不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经过社会重大动荡以后,教育总要发生变革,而师范教育的改革,则对教育的变革起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使其教育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师范教育实施一系列改革。本文想谈谈美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些重要措施,希望能找到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因素。一、美国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掠影美国独立前,作为英国殖民地,其教育受英国影响很大。不仅学制照搬英国的双轨制,设拉丁文法学校、学院和初级学校,而且师资培养也象早期英国那样由教会控制。特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的观点看,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而师范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有人还不够重视师范教育,忽视师资培养,这可能是因为忽略了这样两个重要问题: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六十年代起,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采用了“开放型”的师资培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这种师资培养制度被称之为新型“教员养成制度”。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针对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局部改革。八十年代是日本社会各界对整个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反省和广泛讨论的时期,各种专门研究机构和审议会也对师范教育开展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立法,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推行依法治教,使日本教育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一、在法律体系上,日本教育法制十分全面,具有完备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社会经济已全部崩溃。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日本政府首先从教育着手,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  相似文献   

6.
<正> 日本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范教育发端予明治初期,1872年5月创建的东京师范学校是日本近代师范学校的滥觞。迄今,日本师范教育已有117年的年的历史。在这110余年间,它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创建发展与战后的改革重建。两个历史时期的师范教育制度各有鲜明的特点。比较研究这两个时期日本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7.
师资培养教育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先是模仿日本型(1904年),1922年变为美国型师资培训体制,1951年又转成苏联型社会主义师资培养制度,现在重视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师范教育体制。九十四年的演变,可以说是模仿或学习先进国家师资培养教育经验的历程。与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相似文献   

8.
日本不仅拥有完整的大、中、小、幼学校教育体系,而且也具有庞大的教师队伍。为了满足学校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根据《学校教育法》,日本规定了选拔、录用和培养教师的标准。 (一)教师培养规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废除了战前教育制度,仿效美国建立了六、三、三、四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在师范教育方面,日本停办中等师范学校,各类学校里教师一律由大学培养(包括幼儿园教师)。设置文部大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处于美国占领军全面控制之下,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旨意,于一九四七年建立了六·三·三·四学制。从一九四八年开始成立了四年制的①新制大学。新制大学废止了旧制大学的学科、学年制而采用了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教学制度,它的出发点是认为所开设的各种学科,在其重要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师范教育制度产生于清朝末年,是参照日本教育模式,博采众家之所长,在部分有识之士师范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研究日本教育及其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探讨我国师范教育制度之发端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日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师范教育是近代国民教育的产物。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教育的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改革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日本明治维新后,学习欧洲的模式,建立了“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学分制始于德国大学的选课制,后在美国得以发展,成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学分制度[1]。学分制是日本大学普遍采用的教育管理模式,日本的学分制度在法理上与欧美国家相似,但其学分制与美国大学的学分制有显著的不同。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善的学分制成为日本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一、日本大学学分制的形成轨迹和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日本确立了美国式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充分贯彻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基于进一步贯彻课程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宗旨,开启了战后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研究生教育改革.不过2005年以前的改革重点放在扩大规模和改善制度上,2005年以来的改革则将重心放在了提高质量上.2005年以来的改革以研究生教育实质化作为提高质量的切入点,大力强化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目的试图扼要介绍美苏两国师范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并把二者作初步比较,探索两国师范教育的实质及特点,并从中吸取某些经验教训,以利于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从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思想 看两国发展师范教育的积极性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思想是所谓“地方分权”。它已经形成了美国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后,台湾的师范教育几经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根据台湾教育的实际,逐步与世界师范教育接轨。1994年,《师资培育法》的出台,标志着台湾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体来说,台湾的师资培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师资培养实现高学历和多元化台湾的师范教育始于1...  相似文献   

16.
德国新州师范教育转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东德组成了5个新州合并人联邦德国,其政治经济制度开始全面转轨。原有的教育制度也实行了以原西德模式为方向的全面改造,师范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原西德高等师范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因此新州师范教育转轨并没有机械地照搬原西德师范教育模式,而是在转轨时作了一定的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学制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其课程改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杨义 《考试周刊》2010,(13):20-20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美国占领军独占日本.开始以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教育制度为目标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在此情况下,日本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进行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民主化教育体制改革。其中.改变战前完全封闭型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模仿美国建立大学培养教师的完全开放型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成为确立战后民主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不对目前正处于教师教育转型期的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中所出现的变化进行深思。日本战后初期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名古屋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它的前身是名古屋帝国大学,是日本七所旧帝大中最后成立的。名古屋帝大成立于昭和14年(1939),是由名古屋医科大学改为综合性大学的。名古屋帝大成立之初,只设有医学院和理工学院,一九四二年理工学院分开,成立理学院和工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控制下,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效仿美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学制。日本称之为“第二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的  相似文献   

19.
乡村师资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基于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历史分析框架,对民国乡村师范教育运动期间自上而下开展的乡村师资培养供给侧改革实践进行历史审思和诠释分析,可以发现乡村师资培养供给侧改革中呈现出城市取向的供给结构、衔接断裂的供给制度、顶层主导的供给管理等困境,对此采取了摆脱同质化的供给结构、打破封闭化的供给制度、破解集中化的供给管理等教育治理路径。借鉴民国乡村师范教育运动中的乡村师资培养供给侧改革实践经验,“后扶贫”时期我国乡村师资培养供给结构应呈现多样化,供给制度应走向一体化,供给管理应转向协商式。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战后,美国中小学教师全部由高校培养。据统计,美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中,无学士学位者不到10%。在日本,战后停办了师范学校,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均由大学培养。教育大学和综合大学教育系均以培养小学和初中教师为主。英国于1972年改革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后小学教师主要靠综合大学和大学教育系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