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花诗话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喜爱荷花。他们对荷花有许多爱称,比如荷花的叶叫“荷”,荷花的苞叫“菡萏(han dan)”,荷花的柄叫“茄”,荷花的果叫“莲”,荷花的茎叫“藕”,荷花的花叫“芙蓉”……。  相似文献   

2.
荷文化探幽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华”、“水兰”、“泽芝”、“水芙蓉”等,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其实荷花在中国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中国文化的情结,它沉淀着深厚的民族意识的文化底蕴。一、荷花与名士文人荷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故夏季有“荷月、莲月”之美称。古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荷花的生日。在我国,自古就有植莲、赏莲的习俗。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就在太胡之滨的离宫修筑玩花池,专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设。从《诗经·郑风》中“隰有荷花”到近代诗人、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  相似文献   

3.
<正>荷花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成为诗词中常常歌咏的对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屈原笔下,荷花成为高洁志趣和不屈灵魂的象征。苏辙仰慕荷花的高洁:“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荷花可以是青春之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花还可以是思念之花,“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荷花还能在诗词中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相似文献   

4.
荷花是中国名花,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目。荷花名称很多,如莲花、芙蕖、芙蓉、水芝、藕花、水芸、水旦、水华、泽芝、玉环等。在中国古典美学里,“莲”的意象是朦胧多义的。“莲”既可是爱情的象征,也能指人格高洁清爽。  相似文献   

5.
七月荷话     
文瑞 《新读写》2009,(7):56-56
“读荷”一文偏重于“读”,作者将荷花与其他花卉比较,“读”出了荷花的神圣美;“荷花”一文则侧重于“话”,“话”荷花的知识,“话”与荷花有关的民风民俗,“话”出了自己对荷花的思考。将“读荷”与“荷话”放在一起阅读品味,我们会对荷花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佛、道并存之日既远,两者之间的攻讦辩难、渗透融合就一直是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致力的课题。在佛、道思想的动态关系背景之下,荷花的两重“身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注荷花“身份”的微妙变化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主要说一说的《荷花》这篇美文的四个教学流程。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在课开始时,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8.
盛夏的白洋淀,荷花绽放,芦苇翠绿。“三驾马车·语文周报”杯全国第六届校园写作大赛现场决赛颁奖典礼在河北白洋淀荷花大观园隆重举行。来自全国42个学校的200余名师生参与盛会,本届决赛按照“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表真意”的总要求,决出“中国校园文学之星”3人、  相似文献   

9.
《荷花淀》是“诗体小说”,全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于诗情画意中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沉淀“传统文化”之景: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背景,意象深远。文中写景着笔不多,给人的感觉却是水接天,天连水,荷香无处不在,苇花无处不飞。《荷花淀》全篇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的水乡背景,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化意象深远的写意画,清新明丽,韵味悠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是巧合天成,也许是有意为之,构成荷花淀背景的三种景物——荷花、芦苇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典型的意象。荷花…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之恋     
以前,我多次听爸爸说白洋淀的荷花很多,很有名。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和姐姐去白洋淀游玩,去探访那里的荷花。到了那里,我才发现真是名不虚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粉红、洁白的荷花绝对是这里的主角。“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朵朵荷花亭亭玉立、一尘不染,真不愧为“水中君子”。在景区一角,我们见到了园艺师们培育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荷花品种。好多的荷花品种我都记不住名字。那儿不光荷花各色各样,就连  相似文献   

11.
荷花又名莲花、菡萏、芙蓉,她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中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下迄当今文坛新作,不管是民间文学还是文人文学,荷花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深深地积淀于民族艺术文化心理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随时都可能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人眼里,荷花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既是“物之美者”,又是典雅高贵的象征。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作者内质高洁之美,并以此突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宋代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填…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犹如荷花般优美的散文。天真是“善”的自然流露。当妈妈以凄美的故事回答了我“为什么荷花长在水里”的问题后,我不仅没有觉得妈妈在欺骗我,还真的“躲在大树后面,想偷看荷花变成女孩子在月光下跳舞的情景”。于是立下了“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杀死妖怪,把这些可爱的荷花姑娘救出来”的誓愿。为了这个誓愿,“我”没有“偷荷花姑娘的银子”,也没有“吃那碗尝鲜的莲藕”,并“哭吵着要离开这个有水塘的外婆家”。天真的梦在外婆家彻底破碎了,“那一群荷花姑娘永远不可能变回原形在月光下跳舞了”。行文至此,读者也一同感受了作者荷花梦…  相似文献   

13.
同一景观在不同的时令会有不同的特征。未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出了什么特征呢? 一、“羞涩”。文章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犹抱琵琶半遮面”——欲现还隐——的情态。这正好是荷花在“淡淡月光”下给人的感受。如果在烈日下,荷花要么“隐”,要么“现”,是不可能“隐现两可”的。在朦胧的月色下,荷花才似“羞涩”的姑娘——看得见,却看不仔细。  相似文献   

14.
湘潭县素以伟人故里、湖湘文化发祥地闻名遐迩,还是中国湘莲之乡,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的美誉--荷花盛开之时,莲叶飘舞,荷香四溢,万亩荷塘间,尽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妙胜景。  相似文献   

15.
荷花     
我家门前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的荷花长势茂盛,十分美丽。那碧玉似的荷叶,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使人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慨叹!每当我看到那美丽、洁白的荷花,就会被那迷人的清香陶醉。荷花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撑着一把把大绿伞,怕被淋着似的。蜻蜓仿佛也被美丽的荷花姑娘吸引,“赖”在荷花上面不愿离开。那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开满了池塘,白的像雪、红的似霞。碧绿的荷叶上珍珠似的露珠仿佛一群淘气的小孩子在荷叶上追逐打闹。荷花的“坐椅”绿绿的,浑身长满刺儿,仿佛怕别人把自己美丽的面貌抢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浊…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语言———结合看图 ,品味“挨挨挤挤”“冒”“展开”“露出”“饱胀”等描写荷花美态的词语和“有的……有的……有的……”“……一大幅活的画”等句子的内涵。2.审美———在创设情境中欣赏荷叶茂盛和荷花绽开的美态。3.情感———能展开丰富想像 ,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并能背诵。教学难点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美态 ,体会荷花的美。教具准备荷叶图、荷塘美景录像、荷花的各种姿态图 ,习题投影。教学过程一、导语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图画 ,并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 ,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这一节课我们来到…  相似文献   

17.
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教师可先出示荷花的幻灯片,用形象而美丽的荷花图,诱发学生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荷花池的情境中去,尽情地欣赏荷花,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教师启发提问,激发兴趣:①荷花很美,它美在什么地方?(颜色、形状)②荷花有哪些特点?(多、香)③作者除写  相似文献   

18.
一、精讲激疑 1.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确定导学内容是精讲激疑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明确课标要求、洞悉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才能整合出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梳理出学生需要点拨的相关内容,准确确定精讲的内容、分量、思路。如,课文《荷花》从“闻”花香写到“看”荷花,再围绕“活”字展开想象,荷花之美让读者“赏心悦目”,荷花之韵让读者“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9.
荷花,历来为中国的文人所偏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历来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高洁、坚贞、隐者的象征、祥瑞、爱情的象征、怀才不遇者的自况和美的象征等。荷花象征高洁,诗文中不胜枚举。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这首诗将…  相似文献   

20.
《荷花》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的重点是对满池荷花静态美的描写;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我变成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情景。文中着力描绘了荷花的静态美,又用“冒、展开”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接着,作者由观景渐入佳境,以至把自己联想成一朵荷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紧扣“美”字进行训练,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