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到采访,难免会想到前辈们的一些谆谆教诲。比如,“脚板底下出新闻”;“生命在于运动,写稿在于跑动”。穆青同志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记者不到采访中去锻炼提高,只坐在办公室、蹲衙门,是培养不出来的。离开了采访,或者说很少采访、懒于采访,这样的记者绝不会有多大的作为……我认为一个记者除了必要的学习开会、处理日常生活事宜之外,一年中应该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在采访中度过,而不是坐在办公室。”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今年春天好不容易物色到几个新闻采访对象。遗憾的是,由于我缺乏新闻要抢的观念,竟失掉两条“鲜鱼”。眼看着打进人家“网”里。今年春节后,我到陈集乡陈双楼村一个亲戚家做客。交谈中,得知他家去年收入很高,并了解到他们一个村用来专门卖菜的机动三轮车就几十辆。当时我已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可并没有马上采访,心想:现在不是采访的时候,回去准备一下,反正这里离我家不远,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上旬,我与记者欧世金赴南疆采访。乘三菱越野车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我们到达叶城“女人村”。这里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留守处。男人们都上了阿里高原,在这里留守的都是随军家属,因此得了个“女人村”的称呼。我们赶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到达,就写了一篇《“女人村”的节日》的稿件发回报社。在将要离开之际,经过一楼走廊时,我透过一间办公室10多厘米宽的门缝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谁死了?好奇心驱使我推开屋门打探究竟。里面有军人,有家属,他们告诉我:一个新兵死了。这个新兵是谁?他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4.
“他现在可能进入‘状态’了。”1992年10月9日,离14大召开还有两天多。听说我想采访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台长,新闻系一位老师提醒我。第五次电话终于“逮”着他。听到年轻的校友要采访他,杨伟光欣然答应,“明天上午10点你准时到电视台东门传达室,登记一下就可上来了。”一个很深厚的男低音。10月11号上午,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15层杨伟光办公室,他用平和的语调向我讲述了他在中央两台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如今,外出采访交通方便多了。在京郊采访夜宿农家很少了,回想起二十年前一个寒冷的大风天,睡在大兴县石佛寺村农家热炕头上那次采访还满有味道。 偶然发现“冰棍队” 1979年11月,我到北京市大兴县了解农村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情况,发现榆垡公社党委书记张洪山实事求是带领群众致富,采写了长篇通讯《不要忘记人民》,获全国好新闻奖。采访结束那天,到张洪山乡下的家里看看,他生活的比较贫赛。  相似文献   

6.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7.
兴化九日     
7月8日上午9时,我从南通乘江轮回到办公室。听说台里组织抗洪救灾采访组到里下河采访,我报了名。有同志劝说,你已连续作战不少天了,腰又有毛病,不要去吧。不,我是“老农村”了,在这样的时刻,应该到第一线去。11时,采访组成员开会:张海宁、夏平、陈骏和我。  相似文献   

8.
承蒙《新闻知识》的厚爱,约我写篇《玛纳斯河谷的超生盲流村》的经验介绍。我是一个新兵,涉足新闻不到两年,哪里敢耆谈“经验”?盛情难违,我写了采访札记这个题目。拙作之所以能够侥幸获得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由于它在选材上占着“新”和“奇”二字,而它的采写内幕,也颇为“新”“奇”的。去年10月,我报广告部的肖林同志向我和报社总编黄秉荣披露了一条社会新闻,玛纳斯大桥南侧河谷里发现了一座“盲流村”,“村民”都是从口内来疆逃避计划生育的人。我听了怦然心动:好题材!但由于一人编周二大报的副刊,不得脱身,秉荣便嘱咐肖林“新闻保密”,再不准告诉第三人,并指示我俩赶快去一趟。  相似文献   

9.
小杜同志: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  相似文献   

10.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11.
上午九点,我们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组。办公室里空空荡荡,只有两三个人在忙着打电话,无瑕顾及采访。我们也没有发现想象中的“编辑部的故事”。一个长发飘逸,打扮干练的女记者走进来,她就是张敏。“对不起,我没时间接受采访,我马上要去采访。我建议你们去采访三个主持人,他们的工作可以统揽全局,我们12个编辑只负责局部工作。我们的领导也只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干,从不说该干什么。所以我们采写的稿子内容上无所不包,风格上  相似文献   

12.
作为通讯员,外出采访是件苦差事,在发现新闻线索后,必须先列出采访提纲,将尽可能涉及到的人和事,想得周全一些,以免在采访中遗漏。但有时你折腾了大半天,却与采访计划大相径庭。因此.我在采访中,一般都采用“过河脱鞋,上山打柴,哪里黑了哪里歇”的办法,从不让采访前所设计的采访框框将自己“框”住。有次在西安市灞桥区委宣传部开通讯会议,区教委一位老师告诉我了一件新鲜事儿,说他们区洪庆镇岳家沟村,过去那儿的姑娘纷纷往山下嫁,山上的小伙子只好又从蓝田及商洛山区找媳妇,而如今洪庆山下平原上的姑娘,却纷纷到山上找婆…  相似文献   

13.
刊中刊     
《视听界》1996,(5)
7月4日到6日,我有幸参加了淮阴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市、县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百村干户小康路”新闻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就我个人来说,至少有三点收获。1.成功的采访需要有充分的访前准备。7月2日,局领导通知我,将于后天参加“百村干户小康路”采访。我利用采访前两天的宝贵时间,做了三件案头准备工作:①翻阅省、  相似文献   

14.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5.
那是1989年11月,当时我在舞钢市委新闻科工作。我到市辖八台乡采访,闲谈中,该乡党委书记马云峰告诉我,本乡前鲁村有个复员军人、党员鲁聚才,家里赡养了3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其中一位是过罢春节后,在村西地“拾”的聋哑老人。听了这话,我认为是个好新闻素材。于是当即在乡政府找了辆摩托车,和马书记一起前往采访。鲁聚才家已有两位老娘,一个是聚才他娘,一个是其妻莲芝她娘。家里虽生活清贫,但全家人和睦相处。1989年农历二月初十下午,莲芝发现村西路边坐着一位满脸泪痕的白发哑大娘,问她什么情况也表达不清。正巧,聚才也听说此事跑来了。夫妻…  相似文献   

16.
4月24日,山东临沂费县方城镇颜林村的李相林来到村委办公室反映,邻居吕大娘是个热心肠的人,多年来对左邻右舍的帮助很多,值得写进“美德档案”。村委负责人听后,进行了详细记录。  相似文献   

17.
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5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业绩是群众创造的采访从记者成才之路谈起。“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青上身微欠,两眼俯视。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  相似文献   

18.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19.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20.
“你们来了真好。”这是我在跟随“省直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阜平一线行”活动中来到革命老区保定市阜平县天生桥镇南栗元铺村采访时,当地群众说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