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内瓦当记者两年的时间里,最令我难忘的要数对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的一次专访,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春秋,但至今仍记忆犹新。 结识波黑外交官 1993年8月,波黑和谈已经在日内瓦持续了近两个月,但仍然没有结果。来自波黑的消息令人无法乐观,那里依然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首都萨拉热窝被波黑塞族军队围困,波黑中部克族与穆斯林的冲突愈演愈烈。美国则扬言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南斯拉夫记者,刚刚赴任不久就担负去波黑采访的任务,对我来说,可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两次波黑战地采访,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驻外记者的甘苦,这里有艰辛,也有欣慰;有经验,也有教训。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关注的 热点之一就是波黑了。 而一提到波黑,人们自 然而然会联想到三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波黑穆族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和联合国秘书长驻前南地区特使明石康。他们对波黑局势的发展和波黑人民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 春,我有幸作为中国记者在血火交织的波黑作战地报道,并且采访了这三位赫赫有名的波黑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4.
二抵达帕莱当晚,我们行装未卸就直接摸到(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议会。一位中年女士耐心听完我们此行的采访计划,让我们稍等片刻。她从楼上返回后说:“医生已经说了,你们想看的都可以看。”并告诉我们具体联系人和电话。告别时,老杨问了一句:“医生是谁?”她说:“就是总统卡拉季奇。”过去从医的卡拉季奇现在是国际上的风云人物。去年10月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族占多数的波黑共和国议会宣布波黑为独立国家。波黑的塞族领导人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于今年1月宣布单独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卡拉季奇成为总统。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七月底召开的伦敦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会议上。那天会议刚开始一个多小时,卡拉季奇一个人怒气冲冲地从会场里冲出来。我和一大帮记者冲过警察设置的封锁线把他包围起来。一时会场  相似文献   

5.
世界最简陋的“总统府”我第一次在波黑塞族控制区见到卡拉季奇是1993年7月,当时,中国记者对波黑的现场采访几乎还是空白。初到帕莱小镇,我不知道应当去找谁,便来到帕莱电视台。台长伊利亚·古吉瓦先生对我非常热情,我提出采访塞族议长克拉伊什尼克,他却说:“克拉伊什尼克还算不上我们的领袖,你第一次来,应当采访总统卡拉季奇。”  相似文献   

6.
1994年11月底,波黑西北 部的联合国保护区比哈奇 镇烽烟四起,鏖战正急。正当波黑穆、塞两族打得难分难解,波黑局势再度陷入严重危机之时,一个为世人所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硝烟弥漫的萨拉热窝街头。他与波黑穆族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讨论了波黑局势,还冒着危险参观了满目疮痍的市容。这位脚步遍及世界各地,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异常活跃、同时也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是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 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他那熟悉  相似文献   

7.
敢为天下先──我在波黑采访中的二三事胡锡进当1994年4月10日,北约空军首次空袭波黑塞族阵地时,一个长期以来北约将直接介入前南斯拉夫战争的预言,终于应验了。10日晚在贝尔格莱德记者站听到这个消息,我甚至没有顾上办手续,就于第二天凌晨3时开车奔向波黑...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30日,军报国际版上,以较大的篇幅发表了人民日报主任记者胡锡进的一篇文章:《我在波黑战场当记者》。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从1993年7月起至1996年6月止的这段时间里,在波黑各地区和原南斯拉夫所有热点地区采访的一些经历。编者在文前的技语中说,作者这种“让人颤抖的  相似文献   

9.
1992年4月爆发的波黑内战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陆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地区冲突,20多万人死于非命,100多万人沦为难民,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亿美元。面对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在战火中呻吟挣扎,北约在国际社会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于今年2月9日向波黑冲突双方发出了最后通碟,如果他们不在2月20日子夜前将部署在萨拉热窝周围的重武器撤到离城20公里以外的地方,北约将对这些重炮阵地进行空中打击。北约决定强行武装介入波黑内战,无疑使这里的形势为之一变。萨拉热窝战事也再度成  相似文献   

10.
宪中,你来信说,你最近在黑龙江省新闻摄影学会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应邀对去年你进行的那次驱车万里采访活动做了汇报,引起同行的很大兴趣,有几位老记者会下拉住你的手,眼睛里泛起一片泪光……得悉这一消息,我很感动。自去年你单枪匹马从事那次采访以来,我几次曾想描述一番你给我的这种感动,都被你婉拒了。而今天,当我看到你随信寄来的一大摞纪行书稿的时候,我的心潮又禁不  相似文献   

11.
新年之际,刘宇回国休假,我们都想让他谈谈波黑见闻,吹吹他的冒险经历。然而,说不上几句,刘宇总是戛然而止,神情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真不愿意回忆在波黑的经历,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缺胳膊断腿,甚至失去生命的人,我的那点经历又算什么。”只是当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拍的照片,告诉他那些照片曾深深地  相似文献   

12.
波黑战争中的记者族胡锡进波黑之乱一开始就是两场战争:战场上的枪炮之战和同样激烈的新闻之战。用美国著名记者多斯科·杜德的话说,塞尔维亚以其绝对优势的重武器赢得了波黑军事战场上的胜利,但从一开始就在新闻战场上一败涂地。这位曾作为《华盛顿邮报》记者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也是我记者生涯中难得的经历。事情快过去一年了,一个偶然的因素,触发了我回忆的情思,重温去年春上的一次采访活动。传闻传走样相差路八千去年金秋时节,我沿着黄金海岸线,踏访华东沿海开放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天夜宿闽南金三角的  相似文献   

14.
波黑战场震耳的枪炮声,巴格达上空导弹的刺眼轨迹,柬埔寨丛林中地雷的沉闷声响,摩加迪沙街头隆隆开过的装甲车……这一切构成了当今世界令人担忧的画面。 这一次又一次的地区冲突,犹如一个又一个冲击波,不断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介中引起反响。冲突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在波黑的身影胡锡进自波黑战争爆发到去年底结束,中国一些常驻前南地区的记者或单独、或与国内派来的记者组成记者组,对波黑总共做了40多人次的现场采访,是近年来中国对现代国际热点现场报道中规模最大的。去年底波黑和平协议在巴黎签字前后,同时共有10名...  相似文献   

16.
利用陕西日报一年一度的记者工作会议,对陕西日报、省电台、省电视台的同志们已经讲过两次话了。头一次是93年2月4日,主要讲了克服一般化、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效果问题,同时强调了新闻纪律。第二次是去年2月18日在临潼,主要讲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正确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加强舆论监督问题,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强调只能帮忙,不能添乱。还有一次是去年11月23日对《陕西日报·社会大视角》讲了一些意见。今天算起来是第四次,我想简要回顾一下去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并对今年的工作讲点意见。 在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去年的新闻工作,总的来看,“一报两台”在贯彻江总书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指示上,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  相似文献   

17.
自前南斯拉夫解体以来,这个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去年3月开始的波黑内战,现在已经成了全球瞩目的热点。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伤亡之惨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罕见的。这场冲突和战争摧毁了这个地区人们的平静生  相似文献   

18.
我是去年10月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派到贝尔格莱德做驻外记者的,此前,在国际台做了20多年的翻译工作,虽然也一直是在翻译新闻稿,但当时更多的是关心怎么把新闻稿翻译得更准确、文字更优美些,而没有机会亲历新闻现场写新闻。 1975年至1979年,我曾在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波黑的巴尼亚卢卡留学,那时的南斯拉夫无论是国际威望,还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处于巅峰状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到处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我很喜爱这种环境。虽然近年来由于民族分裂、战争和国际制裁,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倒退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直到临行前,我对战争的心理准备都是不足的。我是以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情去赴任的,就像去上班一样,和家人说了声“再见”就出发了。应该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波黑穆斯林被称作“穆族”? 一般来说,穆斯林是个宗教概念,泛指伊斯兰教信徒,因此,确实不能把泛指的穆斯林当作一个民族。但是,在前斯拉夫的波黑穆斯林却有其特殊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波黑穆斯林的祖先是公元6—7世纪迁到波黑地区的南部斯拉夫人,其中主要是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这些人曾信奉基督教的“鲍格米勒”教派,被东正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视为异教徒,因而经常受到迫害。正因为如此,当奥斯曼帝国在14—15世纪占领波黑后强制实行“伊斯兰化”时,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20.
波黑穆斯林不应称作波黑“穆族”达洲近几年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内战时常常把那里的穆斯林说成是“穆族”,这种说法是不材学的,亟需加以纠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子孙后代。在回答为什么不宜把波黑的穆斯林说成是“穆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