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徐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徐州地方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汉文化宝库,蕴涵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所以,必须让汉文化走出徐州,走向世界,成为徐州地方文化的代名词。文章通过对徐州地方文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不断探求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在通俗文化的基础上增加高雅文化成分、文化建设要独具特色及鼓励民间参与等建议,以期对挖掘徐州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徐州汉文化品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2):22-23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习俗。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推动了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为促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徐州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本文以徐州地方特色词汇的翻译现状为基础,通过分析翻译实例探讨文化特色词汇的分类、翻译方法,旨在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并为同类型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有利于丰富其教学内容和促进其生活化创新。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和现代道德建设资源,将其合理引入"概论"课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为此,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徐州地方文化资源与"概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的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5.
赵珊珊 《知识文库》2023,(15):131-134
<正>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将徐州地区红色文化因素融进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讲述徐州红色故事,传播徐州红色文化。基于此,我们对徐州地区红色文化因素进行整合,建设徐州红色文化语料库,依托地方文化,使大学生在英语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熏陶,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徐州红色文化。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革命足迹遍及徐州城乡。徐州丰富的红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楚文化是楚文化的一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质的地域性文化。阐述了西楚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性,以徐州为例,通过挖掘地方出土文物、人文景观和风俗民情等城市文化载体中体现的西楚文化元素,提出了徐州西楚文化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徐州地方文献中心和网络化建设武迪徐州是一座文化积淀非常厚重的历史名城,从历代文人墨客的纵情咏赞中,就可想见它昔日的悲壮和辉煌。改革开放的深入,古城徐州在地方文化建设上亦呈显出腾飞之势:地面上文化遗迹遗址的保护修葺,地下城、地下墓葬的发掘研究;徐州...  相似文献   

8.
徐州知府桂中行于清光绪十七年刊成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徐州诗徵》,张伯英承续前贤,于民国二十四年刊成《徐州续诗徵》二十二卷。两部《诗徵》收录了元代至民国时期600余年间徐州八邑779位诗人的5038首诗作。自然灾害、战争祸乱、山水田园、孝亲节烈、爱情闺怨、羁旅宦游、交游酬唱、咏史怀古等题材内容均有收录,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徐州诗歌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领略到唐宋以后徐州地域的诗歌特色、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两部《诗徵》的编纂者均具有强烈的文献徵存意识,使得大量的徐州诗人传记文献、地方历史文献、地方书目文献、书画艺术文献赖以保存,这对研究徐州地方文化尤其是元代以后的诗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州是两汉重要封国所在地,境内汉墓众多.作为古人遗留下来的重要信息载体,墓葬所体现的社会内容十分丰富,社会思想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原始道教的创始者张道陵为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从睢宁刘楼汉墓封土中出土的铅俑等来看,说明原始道教由徐州人创造是有其社会基础的.道教形成之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并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徐州作为道教创始人的故乡,墓葬受其影响在情理之中,并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墓门解除、辟邪杀鬼、神药厌镇、长生不死等等.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于南亚印度地区,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通过陆路传入我国,东汉时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东汉早期,徐州地区佛教渐盛,这与楚王刘英的信奉和推广有关,因其时代较早,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当有较大推动.东汉末年,徐州一带佛教更盛,墓葬中,象征佛教题材的出土遗物较多,有尖帽胡人俑、塑像座、九枝灯等,另外还可能有鎏金铜造像.画像石的题材更为广泛,内容多样而生动,反映出佛教思想的日渐普及.因此,可以说,徐州汉墓的相关内容体现出社会思想对墓葬的影响及墓葬对社会思想充分反映的相互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通过考察泰国清迈、清莱佛教建筑文化和资料分析有如下结论:建筑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建筑文化的精神特征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内容和层次的表现。泰国的佛教建筑文化集中表达和包含了泰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泰国的政治体制。泰国的佛教建筑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泰民族在南传佛教浸润下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于建筑文化模式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泰民族吸收中国、印度、欧洲文化的积极进取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与泰国佛教建筑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徐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的优劣势并存,在开发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议通过深化产品开发,推陈出新,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发掘地方商业文化内涵,搞活徐州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等措施来促使徐州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徐州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等众多教育机构。众多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徐州科举兴盛,文风盛行,对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陈亚萍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是楚王刘英。刘英,...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聚居区佛教历史发展有4个阶段:首先是羁縻制时期,佛教传入,修建了土家族聚居区最早的摩崖佛刻;其次是土司制时期,佛教被土司上层接受,得到一定发展;再次是改土归流后到晚清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一大批著名寺庙出现;最后是民国时期,佛教界在时局不定、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积极进行改革,成立佛教协会。佛教通过在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化、与其他信仰融合等方式逐步发展与变迁,并形成具有土家族聚居区地方特色的佛教传统。而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和佛教自己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徐州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楚文化与汉文化交汇融合的楚汉文化特色。在当今经济竞争时代,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徐州应发挥经济优势,并正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融入发达经济圈,以获得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西佛教文献极为丰富,其保护的宏观基本原则有三:要改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江西佛教文献的保护工作;坚持以江西佛教界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主导,一般信众为重要支撑;关联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于江西地方旅游建设和相关文化研究.保护的微观实践程序有四:以江西相关佛教史料作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的实践依托,从全局上把握江西佛教文献形成、流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指引江西佛教文献的具体保护工作;以江西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为佛教文献保护之纲;以佛教丛林遗址、相关民间收藏、地方志、教内外典籍、相关文化机构等等为目;整理结集后能依托有关载体,如在网上博物馆虚拟开放等,那将是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相关文化研究与传播、相关经济如佛教旅游业建设等等的一种多赢.这应该是佛教文献保护模式实际运作的典范归宿.  相似文献   

17.
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是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传统文化、地方民俗和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九华山佛教音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特征。其法事庄严神秘,其曲调宁静致远、灵空典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佛教初传中国即获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相通、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及佛教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是佛教初传成功的原因所在。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州古称彭城,是一座具有四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徐州附近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汉墓,出土了数量可观的汉代文化遗物和内容丰富的汉代画像石。这些文物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徐州地区在两汉时期的社会面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汉代文明的资料。两汉时期徐州地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基本完成,佛教世俗化、平民化特点显著,佛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受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宋代僧众和寺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佛教也扩展了生存空间,推动了自身发展,实现了佛教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