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中学语文》今年第四期上于幸臣同志的《杏花雨和杨柳风》一文,获益不浅。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该文在引诗时,误将『古木荫中系短篷』中的『系』字写成了『击』字。我查了《千家诗》,上面写的是『繋』(即今日的『系』)字,不是『擊』(即今日的『击』字)。『繋』和『擊』的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前者从『系』,后者从『手』。我又翻检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案》,看见一四三页在引用这首诗时也是写的『系』字,而不是『击』字;《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第二九  相似文献   

2.
我这里所说的乱用『兴奋剂』,不是体育竞赛中的乱用『兴奋剂』,而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中小学生乱用『兴奋剂』。此言怎讲?在体育竞赛中尚且严禁使用『兴奋剂』,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活动怎么能乱用『兴奋剂』呢?不是危言耸听,问题确实存在,让我细细道来。在教学活动中,有一样东西叫『分数』,老师和学生都颇感兴趣,十分重视。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分数』这个概念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初中四年制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的注释,对『走马川』只注为『地名』,教参中对此也无说明,那么,它究竟在何处呢?搞清它的位置对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为此,笔者翻阅了一些唐诗选本,对它作了进一步考证。目前对它的解释有三:一种认为『走马川』就是『且末河』在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见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林庚先生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这种说法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另一种说法认为在轮台附近。还有的语焉不详,进而不注。前两种解释大相径庭,究竟该采何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走马川』不在现在新疆境内,而应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相似文献   

4.
『作』与『做』音同义近,常有混淆错用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分辨。一、作、做两字出现的时代不同『作』字出现早,『做』字出现迟。《诗经》中用『作』的诗句有四五十句,而《诗经》中不见『做』字。东汉问世的《说文解字》收有『作』字,也没有收『做』字。『做』这个字,要到明代梅膺祚编《字彚》时才收入。二、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入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如『做作』,也就是『造作』,做圈套就是制造圈套,做手脚就是设置手脚。再说『做』的引申义也就比『作』少得多。  相似文献   

5.
词典≠辞典     
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覃光广等主编、自称为『目前国内文化学第一部专科辞典』的《文化学辞典》,在封面上印的是周谷城先生题写的书名『文化学辞典』,而书脊上印的是『文化学词典』。同一部书出现这样不该有的错误,我想除了编校对读者的责任心和题字者的尊敬值得挑剔外,恐怕也有对『词典』与『辞典』区别的不甚注意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自嘲》一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二句该怎样解释,我谈谈我的看法。按照律诗的要求,这两句必须讲究对仗《自嘲》一诗,格律严谨,『横眉』、『俯首』二句也是对仗工整的。『孺子牛』既然系『孺子之牛』的省略,是名词性词组,那么『千夫指』也应是名词性词组『千夫所指之人』的省略。此语源出《汉书·王嘉传》:『里颜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所指』,即『千人所指之人』,就是为众人所痛恨指斥的人。所以这一句中,『千夫指』整个作『横眉冷对』(交杂谓语)的对象宾语。如若将它拆成『千夫』与  相似文献   

7.
『军惊而坏都舍』的『都』高中语文第一册《察今》中有『军惊而坏都舍』之句。课文注释把『都』释为『都市』,把『而坏都舍』译为『象都市里房屋倒塌一样』。好些文言今译的书也是这样解释。查辞书,『都』的词义除作『都市』讲外,还有多种,其中一种是作『大』讲。如《张衡传》中说地动仪的构造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这个『都』就是『粗大』的意思。又《楚辞·九辩》中云:『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这个『都』  相似文献   

8.
也说“见”     
『见』字是虚实同形的常用文言词,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作实词,可充当动词、名词、形容词,作虚词,可充当助词、副词、介词。作动词可释为『看见』、『引见』、『会见』、『拜见』、『出现』等。作形容词时,可释为『现成』。作虚词时,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用于被动式中,作『被』解。作助词时,可释为『得』。最有争议的用法是作副词。如『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焦仲卿妻》)、『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很明显,这里的『见』,不能作『被』字解。统编教材释『君既若见录』  相似文献   

9.
谢壁彬在《天津师大学报》八三年第四期撰文认为: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史记·陈涉世家》注『丛祠』为『树林荫蔽的神庙』;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史记选注》注为『有很多树的神祠』,都值得商榷。谢文认为,古代的祠或庙,一般都是根据祭祀的对象来命名的,似乎不可能根据祠庙近旁有无树木来命名,因为祠庙近旁多是有树木的。谢文还摘录了《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丛」,鬼所凭焉。』  相似文献   

10.
新教材高一册第16课《触龙说赵太后》第65页注(1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我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疾,快;走,跑。』但以此代入,似与下文『不得见久矣』语意连不上,因为能不能相见,与能不能跑得快无关。况且,脚有病,恐怕『疾步(走)』都困难,更谈何『疾走(跑)』呢!据《辞海》『走』注释的第③义项,注为:『前往。』引《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即『我将前往见你』。以『前往』义代入课文,就讲得通了:『我因脚有病,竟不能很快前去(拜见)您,因而很久没能见到您了。『这样才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秦牧的『花城』,提到了农历过年时古代人民有『用桃木符辟邪』的习俗。这个『桃木符』是什么东西?『辟邪』之说又是怎么来的?『桃木符』也叫作『桃符』。古时候新年用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上面分写着两个神名,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据传,古代人民过年时就是请这两位神灵来镇压妖邪鬼怪的。这两块桃木板就是后来所说的『桃符』。  相似文献   

12.
动机不同     
汤姆和朋友在广场上玩篮球时,不小心掉了一枚隐形眼镜的镜片。他遍寻不着,便回家告诉母亲,母亲马上跟出去找,几分钟后便把镜片找回来了。『妈,我的确仔细找过,』汤姆说,『但是你怎么能找到?』『我们找的不是同一样东西,』母亲回答,『你只在找一块小塑料片,而我在找三千块钱。』(广西宜州市实验高中初[60]班李思雨荐自《一瞬花开》)动机不同@魏悌香 @张海修  相似文献   

13.
成语的语源按形态可分为三类:定形源、雏形源和意形源。现将源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分类简述如下: 定形源:指这一成语一出现就是这个样子。如『完璧归赵』、『刎颈之交』。这类成语,有的也有变式或简略形式。如『完璧归赵』又作『完璧还国』,省作『归赵』、『璧赵』、『奉赵』、『奉璧』、『璧还』。尽管如此多变,其主要形式仍旧一直被人们使用着。雏形源:指在古文词句中有了这个成语中的几个字,但还没有凝聚在一起;或是初步具备了成语形态,但没有最后形成。如『怒发上冲冠』(怒发冲冠)、『胶柱而鼓瑟』(胶柱鼓瑟)、『奉公如法』(奉公守法)。有的认为『胶柱鼓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两年前,我曾与丽丽同室居数日,那时她也谈笑风生,但其实正处在困境之中,家父的不幸谢世,男友的不辞而别,给她打击够大了。』(《解放日报》1993年4月10日)『家父』、『家母』、『家叔』、『家兄』等是一种谦词,用于对别人  相似文献   

15.
编者推荐:用『试探』解读话题『读』,在审题中凸显作者思维品质的独特性。用『体罚』代全书——以点带面,内容有特色,文章有重心。用『《新论语》』入题,确立赞扬基调,行文反入正出——结句『字斟句酌』回应标题。  相似文献   

16.
《辞海》『您』字注;『「你」的敬称。用于多下,略显迟疑后才继续读完后面的四个字。刚读出『祝』字时,似乎被后面的字『刺』了一『祝您们长寿』五个不小的字。一位男主持人是月饼还是蛋糕我没辨清,可这『饼』上有会』节目时,由两人扶住一个大型『饼』状物,去年秋天上海某电视台在播放『中秋晚  相似文献   

17.
本刊去年11期发表了苏盛葵同志的文章,作者认为《荔枝蜜》中的一个『立』字是使人疑惑不解的,具体说就是农民『插秧是「立」不得的』。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苏老师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立』的一个义项——『使竖,使物件的上端向上』为根据,得出『上端向上是「立」这个动作的根本标志』的结论,并且断定『相对地不发生位移是「立」这一动作的最  相似文献   

18.
离■罹     
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新选入的古文《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一句,书下注释:离同『■』,遭到。备课时,我们发现,除《康熙字典》收入了『■』字外,其它工具书均没收  相似文献   

19.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有些教学参考资料译成了『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或『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自秦川出发,…』。将『出于秦川』的『于』字误译成了『从』字或『自』字。『于』字是文言文里应用极为广泛的介词,它所表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它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宾词组,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等。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自时,则可根据文意译作『从』、『自』,而若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