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就诗歌语言而言,胡适白话诗创作及理论主张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华兹华斯主张摈弃"诗意辞藻",胡适强调"务去烂调套语",二者都明确提出用日常用语写诗。胡适提倡"做诗如说话",华兹华斯则要求诗歌语言要"接近人们的语言"。胡适与华兹华斯关于诗歌语言的诗学理论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一方面可以印证胡适白话诗创作及诗歌理论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深化对新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由于胡适在其著述中并没有确认新诗理论与意象派诗歌的渊源关系(只承认两者有相似之处),其《谈新诗》中的诗学主张也并没有与意象派的"六条"完全对应,因此,关于胡适的新诗是否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根源大概在于对胡适受西方诗歌资源影响的程度及胡适接受影响的方式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其实胡适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接受是偏取的和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整体的。这种偏取的接受方式服务于其白话诗(新诗)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符合胡适对中西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文学传统进行会通的目的。对西方诗歌资源进行偏取的客观事实,可能正是胡适没有直接承认其新诗理论(甚至可以扩大到胡适文学思想的全部)受到某个具体文学流派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注重实事实联系,对胡适与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论板了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理论和新诗创伤受意象派影响的具体情形。文章挖掘不少史料,提出一些新鲜见解。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的英文写作入手,深入探讨胡适先生的英文翻译及英文写作对其白话文语言观及白话诗学形成的影响,从而揭示深受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影响的胡适先生形成白话诗学规范的原因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5年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研究彻底摆脱了学术政治化的老套思路,出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异彩纷呈的局面,对胡适的哲学、史学、文学思想和其它思想都有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8.
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他高度推崇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大力倡导新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参与征集歌谣的运动,加入歌谣研究会,重视歌谣研究;他倡导白话文学,整理中国白话文学史;他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以民间文学为师法的对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的形成,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也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有关。文学的现代性诉求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催生了胡适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9.
参照胡适日后公开的留学日记、私人书信等材料,是重新回溯到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现场的有效途径。胡适尝试白话诗的原始材料与他后来的文学史叙述这两者之间存在空隙与参差之处,置身其中不难发现从打油诗到白话诗这一命名转型的轨迹,白话新诗的发生与方言入诗的内在关联也由此得到呈现。  相似文献   

10.
梅光迪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在20世纪,由于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当时的环境,梅光迪的文学思想一直被世人忽视和埋没.梅光迪秉承家风,放眼世界,实现了中西文学的融合.回国后,他在与胡适的争论过程中,“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学思想日臻形成和完善.研究梅光迪的文学思想,有助于文学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多元的文化视角,实现文学思想的中西融合.文章主要从大量的史料和重要的论文来分析梅光迪文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