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顺镳 《化学教学》2005,(7):36-38,3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将以新的思路、观念和形式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上继续发挥中心学科的作用。与之相适应,新颁《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对化学教育的功能、目标、内容和要求有了新的定位。而以新的理念和手段来革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颁《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学生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施其康 《化学教学》2003,(1):1-4,12
2002年秋,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公布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科学领域课程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等文件.有151所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起始年级全面地进行了试验.在这里笔者从自己学习的角度,谈谈对<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与原“大纲”比较都作了大的修改。一、原大纲与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性质方面的对比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强调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教育的12年中,一至五年级已开设自然课程,六至七年级又开设科学课程,那么为什么在自然科学领域还要继续在八至十二年级开设分科的化学课程?《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实施化学课程时的要求是什么?本文将对此作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化学学习内容更多地考虑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身边的化学,能科学地看问题,用化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所以在选择化学学习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根据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选择有关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一堂课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导向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撑点 ,是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的关键点。发展性评价是世纪之初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的提出 ,集中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 ,为我们开展课堂评价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以发展性评价为参照 ,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关注教师而不是学生 ,关注结论而不是过程 ,关注知识而不是思维的弊端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必须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切…  相似文献   

9.
孙文峰 《云南教育》2003,(32):16-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猜测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学习和贯彻课程标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起探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具有七个方面的特点: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2.内容标准的发展性;3.主题内容的实践性;4.内容目标的可操作性;5.课程内涵的人文性;6.学习方式的变革性;7.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80年代,师范院校各个学科专业体现师范性质的课程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加教育实习;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增加了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以及三笔字、普通话技能训练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而教学法也演变为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演变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最近印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现了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变革,由此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广泛关注,引发了教育问题在各个侧面的改革。就物理课程而言,随着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学校师资、实验教学设备条件的基本具备,教育改革的重点逐步聚焦到教学领域,突出表现在课程方面。物理教育工作者和课程专家开始重新思考物理课程的价值到底在哪些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即物理课程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课程在许多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新世纪伊始,国家决定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化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一、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社会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2011,(Z2):121-122
一、对《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过程的调查分析《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过程中的反应是多样化、多层次、多侧面的。对《标准(实验稿)》实施过程所做的调查反馈,主要来自教研部门、一线教师、学校以及教材编者等。这些反馈意见或建议反映出《标准(实验稿)》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一、《物理课程标准》重新规定了物理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有所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能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动手…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和实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和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科学课程标准》在多方面体现出了它的特点: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目标的偏向;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最关键的核心要素;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凸显了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公正和公平,突出了科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点;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为基点,实践了科学课程的整合设计;重视对学生今后有发展意义的基础知识的选取,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与此同时,对《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困难和障碍做出了分析,对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对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它把学科课程按学科知识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是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这种学习方式比较被动,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但这种“学会”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过分突出和强调了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本本主义”或墨守成规。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封闭,较少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使得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分析观察能力显得薄弱,学生的素质普遍不高…  相似文献   

19.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基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背景,从社会和化学发展的线索审视课程,联系社会、科技和未来职业的需要,重视课程整体设计,突出模块功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关注可持续发展,强化实验功能,转变了化学学习方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2005,(9):15-15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突出重点、点拨思维”和“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要求,以后又逐步确立“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指导思想,到二期课改阶段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力,由重在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