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导读》2022,(Z2):20-21
<正>推荐书目《父与子》推荐理由《父与子》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于1934年至1937年发表在《柏林画报》上的一组漫画。当时德国正处于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德国。《父与子》的问世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点燃了希望,像严冬的一束火把温暖了心灵。  相似文献   

2.
《少先队小干部》2013,(12):42-42
《父与子》是一部一个字也没有的连环画。别看一个字也没有,它可是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的代表作。我家里就珍藏着一本《父与子》全集。它是我的最爱。  相似文献   

3.
正一、挖掘课文中的习作题目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我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向课文寻"生花妙笔",向课文寻"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如写人记事时,我会引导学生想想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以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既借鉴了如何命题,又学会了如何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品质;写叙事的文章,我会重点引导学生读《窃读记》《慈母情深》;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会引导学生借鉴《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小书虫XX》《冬阳下的温情》《迷人的秋》等作文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在备课时,我反复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文章结尾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大有深意。“了不起的父与子”大部分资料中都提及了,可是对于“无比幸福”却鲜有人提及。[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6.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高斯的自传《父与子》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传记。高斯在这部自传中一反隐晦和溢美的维多利亚时代传记文风,围绕父子之争,建构了一个偏执、狭隘的父亲形象,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父权至上的伦理观。《父与子》在传记艺术层面融入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改变了传统传记的书写规范。作为英国"新传记"的前奏,《父与子》开启了现代派文学"杀父"的反传统之风。文章拟从伦理学、文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揭示《父与子》的杀父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王双 《辽宁教育》2014,(4):94-94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我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向课文寻“生花妙笔”,向课文寻“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如写人记事时,我会引导学生想想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以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既借鉴了如何命题,又学会了如何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品质;写叙事的文章,我会重点引导学生读《窃读记》《慈母情深》;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会引导学生借鉴《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小书虫xx》《冬阳下的温情》《迷人的秋》等作文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在备课时,我反复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文章结尾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大有深意。"了不起的父与子"大部分资料中都提及了,可是对于"无比幸福"却鲜有人提及。我发现,"无比幸福"其实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必然有助于主题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我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内心被深深地震动了。文中的这对父与子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这篇文章主要写1989年,美国发生了大地震,当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忙去找他七岁的儿子时,  相似文献   

11.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创作的一本幽默连环漫画,自问世近七十年来,它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获得快乐。在《父与子》的漫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慈父、一个稚子,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温情是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整体感觉,此处的练笔表达比起上一次,学生因为有了倾诉的对象,因而有了倾诉的欲望,而且父与子的练笔表达形成呼应,在反馈的过程中,一“父”一“子”轮流汇报练笔内容,在班级里形成了动人的情感之流,展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心路历程,撼人心魄,令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13.
小说《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位父亲冒着余震的危险营救掩埋在废墟中爱子的故事。文章以凸现人世间的真爱为主题,以演绎真情为泼墨点,给读者献上了一份撞心灵的人生厚礼。读罢《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者一定会被父亲、儿子以及芸芸众生的崇高言行深深震撼,灵魂上亦会得到一次庄重的洗礼。  相似文献   

14.
父与子     
父与子住在离小渔村不远的地方。他们在小渔村的外面买了一片陆岬,并自己动手盖起了两间茅草屋。父与子相依为命,简直是一刻也不分离。父子两人都用同—个名字:斯乔弗,大家都管他们叫老斯乔弗和小斯乔弗。老斯乔弗五十多岁,小斯乔弗刚刚满十六岁。老斯乔弗曾经很富有。那时,他拥有  相似文献   

15.
人教实验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 【案例】一 教学接近尾声。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个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一片废墟中,冒死不懈,历尽艰辛地施救,孩子在黑暗与危险中鼓励小伙伴们等候生命的转机.父与子用真诚的承诺书写了一曲生命的传奇!文章重点写了父亲坚持长达38小时的寻找救助.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有电影画面般的质感,权作文本一"密",但"密"中有"疏".孩子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无水、无食物,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中所发生的一切,只是通过父与子的对话一带而过,可谓文本的一"疏".我们的教学应抓住文本的"密"与"疏",通过学生读、思、说、写等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感悟父子间的深情,体会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7.
情景再现:第一次质疑:针对课题的质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生(全体学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地震是怎么回事?课文写的是哪里的地震?生2:课文写了父与子的什么事?生3: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这是一对怎样的父  相似文献   

18.
父与子     
父与子在一起时很少交谈。他们彼此十分了解和信任,他们父子只要在一起也就心满意足了。在父子两人不多的交谈中,有一句话被再三再四地重复着,每次吃饭前,在做完祷告后老斯乔弗都会对小斯乔弗说:“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他们父子常常宁愿挨饿,也不到乡村商店去赊购任何食物。从小斯乔弗记事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不欠商店一分钱,而他们的邻居,家家都在商父与子住在离小渔村不远的地方。他们在小渔村的外面买了一片陆岬,并自己动手盖起了两间茅草屋。父与子相依为命,简直是一刻也不分离。父子两人都用同一个名字:斯乔弗,大…  相似文献   

19.
第一滴泪     
父与子住在离小渔村不远的地方。他们在小渔村的外面买了一小片陆岬,并自己动手盖起了两间茅草屋。父与子相依为命,简直是一刻也不分离。父子两人都用同一个名字:斯乔弗。大家一般管他们叫老斯乔弗和小斯乔弗。老斯乔弗五十多岁,小斯乔弗刚刚满十六岁。老斯乔弗曾经很富有。那时,他拥有一个四英亩大的农场和一位贤惠的妻子,但十三年前的一场天灾,夺去了这一切。父与子在一起时很少交谈。他们彼此十分了解和信任,他们父子只要在一起也就心满意足了。在父子两人不多的交谈中,有一句话被再三再四地重复着。每次吃饭前,在做完祷告后,老斯乔弗都…  相似文献   

20.
<洪堡的礼物>中隐喻的"父与子"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对犹太文学传统中"父与子"这一历时性主题的移位运用,以相互替身的共时性观点显示出人类本体的矛盾特征,揭示出生命自身的悖逆-整合属性,并藉助于这种对立要素的关系设置对美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