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顺直谘议局的建立,不仅对地方行政权力发挥了监督和制约作用,而且,在清末直隶地方财政预算体制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直隶地方财政体制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清末甘肃省谘议局的组建、运行及发展的始末。首先分析谘议局的建立与议员的选举,然后分析谘议局的议案,最后探讨甘肃省咨议局与其他省咨议局的差别,以展现甘肃议会民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清末咨议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活跃在咨议局的立宪派又应当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清朝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一致,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点不一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的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省咨议局应进行具体分析;对立宪派也应该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从分析清末湖南咨议局的政治活动及议员的特点入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如何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末谘议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活跃在谘议局的立宪派又应当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清朝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必发展的程度不一致,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点不一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的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省谘议局应进行具体分析;对立宪派也应该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从分析清末湖南谘议局的政治活动及议员的特点入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清末福建谘议局选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谘议局的选举是地方政治走向现代化的初步尝试,地方官员、士绅在筹备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原始资料,对清末福建省谘议局的选举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对选举权的限制、选举资格调查的不完善、选举过程中出现的怪现状,不能只做简单地批评,而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真正认识到中国第一次选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三省乃清廷"龙兴"之地,行政体制实行与内地迥异的旗、民两个管理系统.随着时代演进,东三省这一特殊地位发生了动摇,日益朝着内地化方向转变.对此现象,学者们将其置于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中,着力探讨其与内地渐趋一体化的过程并阐释其前因后果.本文试图对相关研究成果作出概括性的总结与评述,并尝试指出其欠缺.  相似文献   

7.
1907年4月,清廷下诏改革东三省官制,日本政府因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此问题上采取支持的态度,由此决定了代表日本官方立场的舆论机关——《盛京时报》的宣传取向,《盛京时报》及时地对东三省官制改革予以报道和评论,并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如任官不分满汉,取消满人政治特权,整顿吏治,发挥地方绅士作用等,从而对东三省改制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析清末宪政活动中顺直谘议局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谘议局相比,顺直谘议局在清末筹备立宪活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健性.它坚持严格遵守<谘议局章程>,虽然与行政官厅也有矛盾,但从未采取停议和解散的过激行为,同时对其他谘议局的过激行为给予劝解.究其原因,主要是清末直隶地区官绅之间的关系相对协调,顺直谘议局与行政官厅的矛盾较小.  相似文献   

9.
与其他谘议局相比,顺直谘议局在清末筹备立宪活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健性。它坚持严格遵守《谘议局章程》,虽然与行政官厅也有矛盾,但从未采取停议和解散的过激行为,同时对其他谘议局的过激行为给予劝解。究其原因,主要是清末直隶地区官绅之间的关系相对协调,顺直谘议局与行政官厅的矛盾较小。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清末东三省鼠疫流行和防治的反思,认为在面对重大疫情时,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和关注程度;必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体系;必须建立健全的防治救助体系;必须加强对公众疫情和社会危机应对等相关知识的教育;进行必要的国际合作;必须坚持责权清晰、赏罚分明和防治、抚恤、救济相结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逐渐削弱。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清王朝的推翻,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也彻底解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但当时的袁世凯中央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依然试图恢复传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新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导致了五代式民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经济是基础。它是决定上层建筑和一切意识形态的条件。社会经济的变化既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又直接影响着阶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经济结构不单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构成形式,而且在阶级社会里,它直接关系到阶级斗争的进程、特点和结局。鸦片战争前,就整个中国来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中国逐步丧失了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14.
清末,由于传统的专制型权力结构被动摇,地方督抚的外交权、财权、军权不断地扩大,最终形成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集团,这就加速了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造成了王朝的体制失控。  相似文献   

15.
明清苏南望族通过调节与乡邻的关系,支持地方公益活动来提高家族的声誉和地位,既发展了望族,又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政治实践的一个亮点。民间士绅的自治诉求得到了官方的回应,二者合为一流,成为自治最初的合法性来源。自治实践和选举模式将普通民众纳入自治范围中,从而得到他们的有力支持,成为上海自治合法性的后续资源。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合法性支撑,才使上海自治获得了制衡官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清末天津地方自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 ,积极在天津举办地方自治。天津地方自治的兴办 ,对清末全国各地自治的开办与宪政风气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坚持中国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动态调谐和静态平衡相结合、适应国情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维护中央权威和尊重地方发展自主性相结合、职权对称和法制化相结合、中央与地方分权和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等"五个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20.
清末,为筹办各项地方“新政”,广泛的筹款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由于其征收来源复杂多样,征收主体极为分散,在为地方新政开辟了财源的同时,它也开启了地方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契机。浙江省在这一时期的筹款围绕着教育、警政事业,收入来源以各类地方认捐为主,兼及各类官方补助,直至清代结束,也未形成一完整的收支规范,对这一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具体的、地域性的角度审视清末新政改革下地方各利益群体的冲突格局。也部分地解释了晚清“民变”迭起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