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国有”与“民办”嫁接的重要办学形式,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问题与隐忧也显现出来。根据我国独立学院的特点、历史功能与办学实际,其培养目标应是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因此,应根据一些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构建“学生为本、立体渗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独立学院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其属性问题、公益性问题与办学机制问题。就其属性而言,独立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究竟属于哪一种法人?目前争议很大;就其公益性来说,由于投资办学,必然导致公益性与寻利性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就其办学机制而言,公办、民办双重办学机制优势与弊端并存,不利于高等教育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与独立学院的产生、存在、发展息息相关。独立学院的未来走向必然是非公非民、亦公亦民办学模式的消失,而转变为真正的民办高校。  相似文献   

3.
独立学院"独立"之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独立学院从早期的“二级学院”演变而来,要坚持“优、独、民”的发展方针,只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规范。拥有独立的办学权和法人财产,是独立学院独立的根基,这里涉及到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和投资者的关系。只有在独立学院渡过了办学资金的“瓶颈”制约期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比较完备,公办大学的退出机制趋于成熟时,独立学院才能真正独立办学。  相似文献   

4.
在《独立学院规范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推动下,我国独立学院办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型发展动向,其中“转设办学”与“迁址办学”是两类不同的转型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办学利益相关方对独立学院这两类转型发展模式的影响,对比这两类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并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府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的责任及独立学院转型后的办学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办学形式,其发展始终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文章探讨了独立学院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趋同,且与高职学院培养目标“重合”;独立中的“半独立”特征;产权不清晰;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难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复合型理论技术人才为目标,实施技术本科教育;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率;改革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保障教学质量;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对策,保障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是我国独立学院创办的先发地。独立学院“浙江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办学影响较大。这一办学模式较好地坚持了独立学院办学公益性原则,办学质量有保证,办学规模扩张速度快,对母体高校的回报大,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主要的一种办学模式。但面对独立学院在新时期的发展,这一办学模式也同样暴露出办学条件不足、办学投入不足、办学体制不顺、办学特色缺乏、产权过户困难、发展空间堪忧、独立依附两难的问题,亟待寻找新的出路,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就属性来说,是公办还是民办?究竟属于哪一种法人?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公益性问题上,由于投资办学,必然导致公益性与寻利性的矛盾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在办学机制问题上,公办、民办双重办学机制优势与弊端并存,不利于高等教育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独立学院的未来走向必然是那种非公非民、亦公亦民办学模式的消失,而转变为真正的民办高校。  相似文献   

8.
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211”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有利于解决现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及属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其法人地位的确立和属性的明确对于独立学院实施依法办学,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独立学院新机制和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独立学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在投资办学体制、管理和运行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还没有真正体现“公有民办”的内涵。为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思路;必须构建独立学院的公共治理结构,明确其法律地位;必须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