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谨 《中国新闻周刊》2007,(33):78-78,80
2007年7月16日~8月12日,改了校名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在全国六个城市进行大规模巡演,其中最为别致的,是每到—地都安排一场“赴法模式”展演。所谓“赴法模式”,其名源于2005~2006年北京戏校为赴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城市巡演,专门创排的一台剧目,它由北京戏校的法国留学生索梅尔担任导演,采用将京剧课堂教学搬上舞台的新型表演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50年里.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与其说发展,还不如说在衰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在陈智为教授的回顾章里,他对于天津和《天津档案》的深厚情谊都使我们受到了莫大的感动。陈智为教授在档案界德高望重,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早在2001年第2期的卷首篇,就已时刊物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提出了期望.而今又作出如此高的评价,更是令人鼓舞。编辑部在此谨对他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将继续办好刊物。[编按]  相似文献   

4.
左仁 《兰台内外》2013,(3):11-11
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相似文献   

5.
党洁 《北京档案》2011,(8):48-49
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他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其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在京生活50余年,留下了许多遗迹。梅兰芳的出生地——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  相似文献   

6.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原 《档案时空》2007,(9):24-25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三个月后,上海沦陷.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原以为比较安全,谁知不久后就有日本人找上门来,要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梅兰芳识破日军借以粉饰太平的诡计,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  相似文献   

8.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早年有师生之谊,并同列京剧"四大名旦",后却一度分道扬镳,其间恩恩怨怨,扑朔迷离,长期以来世人为之困惑不解,本文试图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还梅、程两位大师由异质对峙,却异曲同工,最终殊途同归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很久之前,梅葆玖早有一个心愿,就是为父亲拍一部能够真正体现其艺术生涯和艺术精神的电影。电影《梅兰芳》的底本(回忆录《我的父亲梅兰芳》)由梅葆玖的哥哥梅绍武写成之后,从2002年开始,梅葆玖就带着它四处奔走,导演见了无数位,却没有一个能让他感到放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八岁学艺,先后师事吴菱仙、王瑶卿等名家,习正工青衣。十一岁登台,显露艺术才华,后常与著名京剧艺术家同台演出,艺术日臻成熟,成为梅派艺术创始人。大胆尝试了《孽海波澜》等一批时装新戏,以及《嫦娥奔月》等古装新戏,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了推动的作用。所演出的一些传统剧目如《宇宙锋》、《贵妃醉酒》等,脍炙人口,常盛不衰。曾率团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朝鲜等国演出,事誉中外。九·一八事变后迁居上海。抗战时期蓄须明志,拒绝为敌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著有《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等。  相似文献   

13.
韵萼 《北京档案》2004,(9):35-37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日前,笔者专门访问了梅兰芳先生的亲传弟子李玉芙女士,听她讲述了与梅先生的世代缘分,在梅兰芳京剧团学习梅派艺术精妙气韵的往事逸闻,以及遭受"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最早恢复梅派艺术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陆大伟 《文化遗产》2013,(4):34-40,157
《戏考》是民国时期最大最有影响的京剧剧本集子。它1912-1925年分40册陆续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1912-1925年,正是梅兰芳头几次去上海,改良旧戏,尝试演时装新戏,创造古装戏,尝试给外国观众演中国戏的在他艺术发展的路途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段。《戏考》每一出剧本前有述考该剧的情节内容,故事来源,与舞台上演出史的序言,很少有学者研究或利用它。《戏考》每一册前面有十页的名伶小影。本文考述梅兰芳在《戏考》的名伶小影,剧本述考,和剧本选择这三部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写在前面 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将中国京剧有组织、有规模介绍到国外去演出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第一人。他一生多次出国访问,传播中华文化,结谊国际友人。尤其是1930年,梅兰芳应邀率团赴美,影响深远,从而将中国京剧引入世界艺术之林,他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在西方获得盛誉,  相似文献   

16.
源来 《湖北档案》2007,(1):80-83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梅以不久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不能在上海电台播音为理由拒绝了!这次发生了要求播音事件,他认为上海租界绝不是什么安全的桃源,看情况不走是不行的了,要走也只能到香港去演出,藉此机会先跳出樊笼,再作道理。首先由他的老友冯耿光(华北银行界名人,与张少帅交好)到香港预为布置。替他向利舞台联系,并为演出做准备。一切安排就绪,他就在1938年春末率领剧团到了香港。事先在干德道租下一所房子,演出完毕,剧团北返,  相似文献   

17.
18.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名震中西,"喜连成"京剧戏班也广为世人知晓。然而,东北首富牛秉坤创办"喜连成"戏班,培养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湖北档案》2008,(10):41-43
对于京剧,鲁迅小时候就不怎么喜欢.鲁迅对于京戏的评价,不会比地方剧种更高些。有一回,鲁迅看了湖南水灾捐募的义务戏,在台上唱的是龚云甫的老旦,还有谭鑫培的老生,他看了都摇头。散文体小说《社戏》中,鲁迅说他自1902年至1922年20年中,总共看过两回京剧,而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口皇口皇之灾”,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相似文献   

20.
在梅兰芳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剧生涯中,文人墨客为其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咏"梅"诗词,陆离眩目,鲜活立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咏梅诗词具有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文献汇编和综合研究是咏梅诗词的重要研究路径,它对拓展梅兰芳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咏梅诗词既是古今咏伶诗的集大成呈现,又是传统咏剧诗词的终结点,还是古典男色文学的压轴戏。对于这一大批咏梅诗词,学术界从未有人试图去汇集、整理并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无疑是梅兰芳研究的新角度,也属亟待开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