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新闻界     
简化汉字《新世界时报》在美创刊美国第一份用简化汉字出版的报纸《新世界时报》9月19日在华盛顿面世。《新世界时报》是由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旅美华人自发创办的,其工作人员包括侨社负责人、中文学校理事、新闻工作者、电脑工程师和律师等各类人士。该报是随着美国华侨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在华盛顿地  相似文献   

2.
人们不会忘记,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包括海外华人华侨,为催生新中国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爱国老人王福时于1946年秋持学生护照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冯玉祥和李德全领导的“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简称民联),担任宣传工作,参与并组织“新中国研究会”等许多留学生组织和“华工合作会”等社团活动,始终以笔杆为武器、以出版为阵地,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蔡玲  王岚 《档案与史学》2014,(12):43-45
考进胡佛研究所 1949年,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格局下,我随父亲迁往台湾.读高中时,又跟随家人去日本的东京读书. 高中毕业时,我要求父亲让我去美国读大学.父亲说:好,我托朋友去找于彬主教,代你和妹妹两人申请奖学金.由于我的功课优秀,运气也很好,不久就顺利获得了奖学金,我和妹妹整装奔赴美国了.1950年代的中国旅美学生,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少得可以用手指头点出来的,多数还是从台湾或者香港去的留学生.自费的学生少,大多数是申请到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4.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主持人对中国运动员进行了诽谤和攻击。中国华人及旅美学生奋起向他们提出抗议。我于1996年8月24日及时采写了《中国留学生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讨公道》的报道,此文被评为1996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文章的采访过程是这样的。8月初我结束对奥运会的报道从亚特兰大回到华盛顿以后,意犹未尽,仍时刻关注与奥运会有关的后续报道。8月14日,我在浏览美国报纸时,发现了《华盛顿邮报》一则令人吃惊的广告。登广告人——几十  相似文献   

5.
提到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美国对华经济和军事援助.实际战时中美两国间还蜿蜒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纽带.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实施了文化援助计划,其中的子计划之一便是邀请中国学者赴美考察.中国陆续派出四批学者赴美考察,皆取得显著的成就.纵观中美文化关系史上的人员交流,不同的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本文将综合分析1943-1946年赴美考察的四批学者,探究战时美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二战前后,因图书资料的匮乏,中国发起了向海外争取图书援助的活动,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1938年至1940年上半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与战时征集图书委员会分别向欧美各国进行吁请,征集图书;1942年至1948年,中国的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国务院、美国图书馆协会共同组织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互助,此外,中国也得到欧洲盟国的图书捐助.向海外争取图书援助的活动,对战时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意义重大.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7.
19090年9月21日,旅美华侨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的派德蒙特山丘试飞成功.其冲天一飞的壮举,揭开了中国航空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冯如也因此而被国人尊称为中国现代航空之父.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5):2-6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与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合办的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是战时美国对华文化援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院完全仿照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是美式新闻教育在中国的一次重要实践,为中国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新闻和宣传人才。因中美两国政府存在着利益和立场上的冲突,加之在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上,美国教师与国民党宣传部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学院最终停办。  相似文献   

9.
中美重大自然灾害中图书馆界援助措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中国汶川大地震都是两国近年来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使图书馆事业也受到了很大破坏.为帮助受灾地区图书馆恢复、重建,两国图书馆界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援助措施.美国图书界在ALA的领导下开展了设立图书馆援助基金、捐赠图书、替换图书馆员以及领养灾区图书馆等活动;而中国图书馆界则通过成立"图书馆家园--援助图书馆人计划"、"共享工程"的应急服务以及图书馆"一对一"重建等来实施受灾图书馆救援.本文对两国图书馆界的援助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清末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本文通过对幼童留美期间的棒球活动进行分析,探讨美国棒球文化对幼童的影响及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为当前中西体育文化交流、比较和扬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菲 《东南传播》2012,(1):77-79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音乐、电影在中国文化市场掀起滚滚"韩流"热浪,让中国观众记住韩国明星、电视情节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韩国文化。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我们在了解韩国文化的同时,韩国人尤其是接触过中文(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如何呢?本研究将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他们对华语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同层次的认知程度差异以及具体分析韩国留学生认知与他们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国的居住时间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系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同时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其促成的中国幼童留美运动,不仅为中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也向西方国家展示了全新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著名作家柯云路的第二本婚恋纪实著作《交换爱情》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柯云路2005年在新浪开博客后,从帮助一个旅美留学生走出新婚妻子发生一夜情的痛苦漩涡开始,无意中打造了一个交流现代情感问题的平台。至今已近2000万人登陆访问,倾诉真情。新浪网亦将其评为“中国第一婚恋博客”。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中国图书馆事业受日、美两国影响大相径庭:侵华日军残暴摧残中国各类图书馆,致使中国图书馆事业蒙受重创;而美国对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包括图书馆事业)援助有加,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著名作家柯云路的第二本婚恋纪实著作《交换爱情》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柯云路2005年在新浪开博客后,从帮助一个旅美留学生走出新婚妻子发生一夜情的痛苦漩涡开始,无意中打造了一个交流现代情感问题的平台。至今已近2000万人登陆访问,倾诉真情。新浪网亦将其评为"中国第一婚恋博客"。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时代责任下重新审视高校图书馆的留学生服务,以为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需求出发,集中探讨在高校图书馆为留学生服务的情境之下,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讲什么”“怎么讲”两项基本问题。为探索“讲什么”,本研究以埃瑞克·唐纳德·赫希为代表的新要素主义提出的、通过学习核心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观点为理论依据,通过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对2011-2021年国内出版的H195.4与H195.5类目下的图书题名与文摘附注项进行分词,最终获得文化常识类词语41个。为解决“怎么讲”的问题,本研究进而将41个词语归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借助《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级列举式知识分类法的属性,尝试构建符合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需求与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为高校图书馆的留学生服务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君  刘佳 《报刊之友》2012,(12):17-18
越来越多的欧美学生来到上海留学,但是他们在上海的交际圈仍以欧美学生为主,很少有中国学生的加入。本文以传播网络为切入点来对上海大学的50名欧美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名欧美留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从浅层原因及根本原因入手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最后提出欧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际近几十年都不会深入,因为欧美国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层面最乐观的情况也只是停留在理解层面。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的还有很多很多,也远远不止是时间。  相似文献   

18.
178 4年 ,第一艘美国商船驶达中国的广州口岸 ,由此揭开了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 ,和这两个伟大的人民之间相互交往的序幕。从那时到现在 ,已经 2 1 8年过去了。在这一段时期内 ,在两国人民和两种文化之间 ,起着沟通作用的 ,中国方面主要是华工和留学生 ,美国方面主要是商人 ,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外国留学生利用西方、日本图书馆的障碍及其克服途径叶向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近年来,在西方、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据统计,仅1987—1988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就达到了5卫,83o人。1989年,中国向6互个国家派遣国家公费留学生2,9...  相似文献   

20.
容闳是第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也是美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获得学位的中国人。他出生农民家庭,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努力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为中国培养了上百名特殊重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