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炒作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从犀利哥到凤姐再到小月月,随着这些草根人物的迅速走红,网络炒作现象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以"hold姐"的网络走红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现象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与普及,给"网络神曲"提供了迅速走红的契机,也使得"网络神曲"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神曲"实现了全民参与和全民狂欢,也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话语体系.文章针对这种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网络神曲"走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神曲"热提出了一些冷思考.  相似文献   

3.
柳力丽 《新闻世界》2013,(6):186-187
新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网络热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在网络迅速走红。本文将视点切入到“糕富帅”一词在网络的迅速走红,探讨网络热词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创造与传播路径,及其走红原因,辩证认知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苗 《大观周刊》2011,(38):22-22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网络上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hold住”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迅速走红离不开网络的昔及与应用。其主要结构特点是由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结合而成。它的使用已经遍布整个网络,因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大力发展,web2.0时代的相继到来,以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迅速普及,受众的上网成本不断降低,网络活动的受众参与度大力提升。而在这其中,一大批网络红人脱颖而出,他们之前默默无名,是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通素人,而如今他们通过互联网迅速走红,掀起了一场极具草根气息的网络盛宴。他们大多活跃于微博、微信等一线社交平台,拥有大量的粉丝,网络影响力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信息的爆发增长,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的词汇,被大众称为"网络热字".例如,在2009年走红的"被"、"蜗"、"(开火)"等,在网络上的传播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韩静 《新闻世界》2011,(10):173-174
近年来,网络歌曲以其明快的旋律,通俗的歌词,直白的情感表达,迅速"走红",出现了一批传唱度极高,深受网民喜爱的歌曲。网络歌曲一方面属于商业制造的一环,另一方面也是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而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研究都发现,爱情是流行歌曲的主要类型。本文分析了网络歌曲所呈现的爱情观,并探讨相关文化现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令彬 《新闻窗》2007,(2):99-100
在某网站评选的“2006年网络明星”中,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黄健翔在列。黄本是央视体育频道的足球解说员,2006年11月16日,黄从央视辞职。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博客,相信黄将和其他从央视辞职的主持人一样,要么跳槽,要么过另一种平静的生活。但一切因为网络而改变,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黄健翔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再早一年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与黄健翔借助网络成名之前已有的名声不同,她崛起于市井之间,但同样借助于网络的力量而迅速走红。  相似文献   

9.
博客在堕落 博客因其"五零"特性(零骗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成为一种普遍的且力量强大的网络传播工具.然而,博客从诞生那一刻便不可避免地印刻上诸多堕落的胎记.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依托于网民的追捧和“粉丝“的拥护,出现了一批当红的网络明星,创造出一个个网络媒体时代草根阶层迅速走红的神话。在众多走红的网络明星中,“禧玛妹妹“与其他网络明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禧玛妹妹“身上所具备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内在  相似文献   

11.
马荣丽 《新闻世界》2012,(11):144-145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使网络成了最有力的传播工具之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一些网络语言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传播学中的“魔弹论”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及IT行业的发展,流行音乐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网络世界之中,并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可检索、下载性等优势迅速传播发展。同时,在网络歌手走红的影响下,网络中出现了网络流行音乐歌手、流行音乐创作者和新作品海量化现象,而在这一系列海量化的背后其实却隐藏着流行音乐超速发展的问题,这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先说几个现象:"小沈阳"因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而走红,据统计,在春节后的一周时间里,百度、新浪等网站<不差钱>视频的点击量达数千万次,也就是说,起码有几千万没看过"春晚"正版视频的观众通过网络认识了"小沈阳";稍远一些,2008年岁末,因"狠亵门"事件而蹿红的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视频拜会了他的尊容.  相似文献   

14.
袁睿 《新闻世界》2011,(7):102-103
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再到余热尚未褪尽的"凤姐",一些平凡的人借助网络平台迅速走红。但是所谓物极必反,这些网络红人在昙花一现之后逐渐被民众淡忘,于是"网络虚拟人物"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下半年以来,蓝翔技校时常成为我国热点新闻的话题,网络上兴起的以"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结尾的各种段子迅速走红。本文根据四类"蓝翔体"的造句形式,依照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对"蓝翔体"的走红作出了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底,"凤姐"因一条征婚帖子迅速"走红"网络,网络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报道她的雷人言行,引起网民的热议.之后,报纸,电规等传统媒体也跟随网络进行了大量的跟风报道,而传统媒体对于"凤姐"的报道又被转载到网络中来,引起新一轮的波澜."凤姐"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现象.时至今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仍"乐此不疲"地挖掘"凤姐"的新闻,并对其进行无聊低俗的报道."凤姐"的走红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兽兽"、"犀利哥"等这一类"网络红人"如出一辙,但引来更多的关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越来越频繁的"议程互动",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朋  谢博 《当代传播》2015,(1):55-56,88
2011年因"红会炫富事件"走红网络的郭美美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2014年7月郭美美又因开设赌场被警方刑拘,在媒体对其所进行的"揭谜""起底"式报道中,不乏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行为,值得我们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高莎 《新闻三昧》2007,(12):34-35
中国网络博客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走红,从少数的"精英博客",到热闹的"明星博客",再到回归大众化的"草根博客",正逐渐形成独特的博客文化。在这个世界中,个体网民正在成为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力量,而不仅仅是一个"观众"。近日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2007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15,(2):126
2014年12月13日21点26分,微博大V"伟大的安妮"发布"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组图,在微博上迅速发酵走红,随后很快扩散到微信朋友圈,短短一天的时间,两大社会化网络均被刷屏。截止12月15日20点,该图在微博上已累计转发了43.69万次,点赞34.73万次,评论8.9万次。而其带来的转化也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