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交流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等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具有良好数学交流能力的人,才会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和社会。因而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 数学交流能力是“会说”的实际体现。但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导致其性格中“质”的区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有口难开”的现象,延误了许…  相似文献   

2.
数学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应当从小学阶段就予以重视。在阐述数学交流的含义以及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列举了小学阶段数学交流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对策:培养数学交流意识;构建“多向、动态的”交流形式;创设有利于数学交流的课堂氛围;加强数学语言训练,重视数学阅读,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误区与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交流能力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现实中存在着学生交流意识淡薄、课堂交流机会匮乏、数学交流能力较低、交流方式单一、交流活动中“走过场”等误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5.
重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中对空间形式的探究主要表现在图形的研究上.特别是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阶段,对学生几何直观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及研究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充分认识,感悟图形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所以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受,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打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学科,数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交流,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或方法进行各类教学活动的动态过程。随着数学思想、方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语言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科学语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数学交流的要求: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师生、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是指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数学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的需求,还能够保持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到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学会更好地学习、交流、做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值得当前数学教师时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利用数学特有的语言或符号,在口头上及时与同学、老师进行语言沟通的能力.它不仅是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数学课堂开放式交流的重要保障.本文谈谈对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认识.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误区(一)数学教师的认识误区1、"无关"说这种说法误认为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文科老师的事情,特别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与数学教师"无关".数学老师只要一心一意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行.  相似文献   

12.
苏玉卿 《广西教育》2010,(22):21-22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及表格语言,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而从文字、图像、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新课程强调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阅读,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闯 《考试周刊》2010,(32):89-89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数学作了如下的解释:"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阅读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人们往往注重的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数学阅读能力.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字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由此引发数学教育界对数学阅读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本文拟就数学阅读简述之见,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5.
韩武红 《教师》2014,(28):50-50
数学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数学转换思维;提供解决变式问题机会,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考数学命题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素材,命制出背景贴近生活,富有生气,给学生以生动感和亲近感的试题.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国基教改革的重点之一,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在设计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学科本身的问题,然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具体的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强就能够对所习得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活学活用,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201 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应用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数学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二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抽象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优化课前活动、沟通生活联系、开展课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9.
探究能力是人们探索、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际的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其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要善于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者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学习者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鼓励学习者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主要针对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后的反思及对数学问题的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