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王朝以伦理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张居正为了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2.
《帝鉴图说》作为臣子为帝王编撰的教育读本,寄托了效法先时贤王,培养圣明君主的期盼,对明神宗朱翊钧早期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明神宗日益年长,经筵日讲制度本身不足以承担起培养圣明君主的重担,张居正采用的高压方式使明神宗产生逆反心理,以及夺情事件中展露的君权可以高于道德的真相,打破了儒家士大夫苦心维护的道德约束君主的传统,导致明神宗最终脱离了《帝鉴图说》中的期盼。  相似文献   

3.
夺情起复是丁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高级政务官、军务官、地方亲民官以及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近臣。由于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制,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都会引起伦理问题,加剧党争。  相似文献   

4.
海瑞和张居正的政治品格相同,却不能合作。原因不是二人私怨或张居正妒贤忌能,而在于他们政见、策略之歧异,具体表现在祖制观、才德观和斗争策略等方面。这对他们的成败荣辱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考成法,是张居正在改革中主要的政治措施,也是其推动变革的权力来源。张居正以此为依据,在明王朝内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考成法在万历朝未能继续实施,张所推行的改革也因失去这一动力而停止。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将纠举六科的权力握在以自己为首的内阁手中,触碰到了万历帝的利益,考成法在张死后失去了万历的支持。张居正因考成法将大权揽在手上,使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始终对考成法加以抵制,同时其施行时间太短,未能成为明朝政治规则中的循例。张居正中年赫然病逝,之后的继任者不但无意继续推行考成法,反而成为它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6.
《病榻遗言》是明穆宗在位时期最后一任首辅高拱的回忆性著作,是高拱对发生于隆庆年间有关隆庆遗诏、高拱本人与张居正和冯保结怨,以及王大臣案件的回忆性表述。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关系人,此书的价值巨大,给很多历史事实提供了佐证,但是由于此书是高拱在与张居正和冯保政治斗争失败后所作,所以书中有许多对张居正、冯保的恶意诋毁,也夹杂着许多高拱本人的臆断,导致在记载中出现了许多不实之处,影响了此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偏执,是明代政治领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倾向。由于时祖宗家法的偏执遵守,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偏执追求以及对宦官的偏执认识,当然也包括张居正自身所具有的偏执精神,最终导致了张居正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仕宦官员“丁忧”不仅事关其孝道操守的官场道德评判,而且与其仕途任职乃至官场政治风云变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仕宦官员“丁忧”对古代官场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丁忧”普遍与官场仕职变动相联系,直接引起丁忧官员黜陟迁转的仕宦命运变化;其二,围绕丁忧过程中的“夺情”起复,官场权力倾轧与派系政争波澜迭起,往往导致高层权力纷争势力的此消彼长及人事变迁;其三,仕宦官员面对“丁忧”与“夺情”的两难取舍,屡屡引发古代官场“忠孝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冲突。由于仕宦官员“丁忧”始终与其仕宦命运相联系,因此,原本“丁忧”尽孝的人伦道德行为,一旦付诸官场人事实践,必然被打上浓厚的官场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0.
"考成法"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向全国颁行的旨在整顿吏治及各项弊政的一项制度法令。实施以来,明朝中央政权得到了加强,政府澄清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国库得以充实,民负减轻,边防力量增强,学风得到整饬,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既有张居正个人意志、智慧、人格等方面原因,也有当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分析张居正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原因,对当今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谭嗣同 ,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之中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 ,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 ,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兴是我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政党思想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学者对黄兴政党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党政治思想即政党内阁思想方面,但为了实现政党控制内阁掌握国家权力,黄兴还十分重视政党建设,并形成了政党建设理论。黄兴的政党思想有道德主义、理想主义色彩重,政党思想与政党实践背离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柳永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他既是才华横溢的风流词客,又是苦游于宦海的颠簸士子。他的词创作和从政之路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乐章集》中部分词就是其从政之路的写照。本文从柳永词作与其从政之路联系的角度上,论述了柳永在“狂荡”背后那不为人所熟悉的一面:积极于事功。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时代是格拉斯顿思想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格拉斯顿从政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其间,围绕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选择——"职业选择问题",格拉斯顿经历了从执意充任圣职,到最终转变观念打定主意从政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格拉斯顿对于宗教和政治的基本态度及其对宗教-政治之间关系的认识变化。格拉斯顿的"弃"教从政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宗教理想,相反,出于对政治与宗教之间工具-目的关系的内在考虑,格拉斯顿把从政视为服务于宗教的有效途径。他深沉的宗教气质预示着政治生涯早期宗教将对他的政治观及政治立场起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波考克把政治思想史视为政治论说的历史,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一个政治作家的言说本身就是以语言表达或实现的行动;其二,作家在语言层面上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回应常带来了语言范式的转换。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他通过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命运"语言的探索,提出马基雅维利为公民共和主义带来了语言范式的革命。考察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语言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三层含义:公民德性的普遍化、德性的政治化和德性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offers a reading of President Bill Clinton's address on August 28, 1998 in which he commemorates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Specifically, Clinton's August 28th address reveals how the presidency has become a hermeneutic 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political nostalgia. This analysis discusses the uses of political nostalgia for the purposes of political image (re)construction as evidenced by Clinton's exploitation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o explain and excuse his personal failings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Monica Lewinsky. We also present a divergent version of Clinton's rhetoric, giving specific attention to how his particular use of nostalgia in this address works to articulate and confront many of the powerful dichotomies (masculine/feminine; war/peace; black/white; private/public) that define his presidency, his public persona, and the larger political culture in postmodern America.  相似文献   

18.
霍桑的经典小说《红字》富有政治内涵,该书刻画一位具有复杂性格的女性——海丝特,她叛逆的一面表达了霍桑寻求政治自由的渴望,而她的最终回归与妥协则体现出霍桑对海丝特激进姿态的批评,以及他在政治上对欧洲革命、妇女运动和废奴运动等激进行为持有的保守态度,从而透露一名保守的共和党人士对19世纪激进式的国家发展道路的批判态度和倡导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黄道周的政治哲学产生于政治实践的探索之中,是其对政治现状的反思及对政治理想的诉求。反清捍明是其政治信仰的毅然抉择;耿直刚毅是其政治品格的高尚表现;忠君爱民是其政治信念的内在召唤。黄道周的政治哲学有着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因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的政治史册中闪耀着光辉。  相似文献   

20.
金庸先生早年有过政治追求,但在其中青年时期因为时代原因没能参与实际政治工作.金庸后来把他的政治见解融入到武侠小说中,因此他的一部分小说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揭示,对起义目的与手段异化的痛心与警觉,对文革荒诞的批判,对无谓冲突的感慨,对由仇恨走向和解的呼唤等内容.金庸小说的政治意蕴加强了金庸小说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