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热线新闻怎样吸引读的“注意力”,也就是如何打好争夺读的眼球之战,这是现在常说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因此,注意力经济的存在、发展、繁荣,是报业市场的一个需求。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充分发挥注意力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导刊》2005,(5):17-17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导致信息由过去的紧缺资源变为过剩资源,人们的注意力转而成为一种紧缺资源,谁能以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影响力经济。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指出,在网络信息社会,物质和信息都不稀缺,稀缺的是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的稀缺性让人们发现,原来注意力可以转化为财富。譬如你拥有了注意力,那么你就可以成为"明星",而明星是很容易赚大钱的——明星体制是注意力经济的赚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形成注意力的最主要载体——大众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同样要遵循注意力经济的规律,要想在当前大众媒体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取得胜利,媒体发展的重中  相似文献   

6.
“注意力”与“影响力”的两种模式差异 “注意力”是当代海内外传媒研究者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近几年来,传媒之间的竞争可以演化为“注意力”之间的竞争,那么,能产生注意力的资源就产生了价值并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信息社会的“硬通货”(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P13),所以,媒体以提高公众“注意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似文献   

7.
邢军  邢海峰 《青年记者》2006,(12):85-86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媒体竞争的最大资源,更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在此种背景下,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媒体的首选,电视媒体纷纷行动起来,用活动吸引注意力,吸引公众和商家的眼球,塑造电视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8.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广告语言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新闻知识》2007,(1):52-54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当前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再加上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已经不是稀缺的了。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带来的信息已让人们应接不暇,但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此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将面临极大匮乏,因此人们进入的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9.
简论"注意力经济"策略在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了“注意力经济”的由来,阐明了图书馆借鉴注意力经济的必要性,并就注意力经济策略在图书馆的应用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经济,俗称眼球经济,是近年来流行的词汇,它是信息社会为媒体度身订做的。在信息过剩、媒体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仅仅争夺用户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够了。有专家称中国传媒将走过“注意力经济时代”,步入“影响力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1.
开发眼球     
眼球也能开发?这题目看起来有点哗众取宠。实际上我想说的是眼下的一个时髦话题,即所谓注意力经济。在这之前想了好几个其它题目,诸如“在别人的眼睛里活着”、“看人家的眼色行事”、“你的注意力是我的财富”,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很难概括想表达的意思。只好剑走偏锋,来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先抓住你的注意力再说。物质的消费依赖于吃穿住行,信息的消费只能靠感受,而人们感受的信息只有15%来自听觉,5%来自味觉和触觉,其余80%统统来自眼睛,因此信息经济莫如说是眼睛的消费经济。谁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是赢家。在互…  相似文献   

12.
何屹 《湖北档案》2005,(8):11-12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如潮涌来,人们已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注意力就成为稀缺的资源,成为商家争夺的焦点。早在1996年,英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提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面对激烈的注意力竞争,档案信息服务应引入注意力经济的观念以求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蕾 《报刊之友》2010,(7):113-115
当今商业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点子,也不是天才,而是“注意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者每天置身于各式各样的信息海洋中,过量的信息导致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匮乏,广告接触率严重下降。“注意力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面对这种局面,隐性广告的倡导者们认为:  相似文献   

14.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媒体炒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赫男 《新闻界》2004,(3):38-39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熏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标之为“眼球经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6.
姚林 《新闻前哨》2009,(1):14-14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2000年前后,那时候提到了注意力经济。实际上注意力经济的背景是互联网非常迅速的发展而带来的。人们讲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使信息产生的爆炸。但是有一个问题,当你面临着信息像海一样多的时候,哪条信息是有用的?你能够找到那条信息就非常的困难。而我们提供信息的人,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把体育、绯闻和犯罪作为传媒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现在常说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等,这是一种并不确切的形容。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没有影响力,传媒就什么也不是了。  相似文献   

18.
仲纪 《新闻知识》2003,(5):14-15
随着当代社会逐步进入后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盟曾对后信息社会特征研究后描述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方。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将“注意力经济”理论引入传播领域,称:传播回收的是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的也正是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传媒真正能赚钱的终端产品。  相似文献   

19.
谭冰潇 《新闻世界》2012,(10):95-96
互联网视链技术的出现,为广告传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视链广告应运而生。产生在植入式广告表现基础之上的视链广告,除了拥有植入式广告的优势之外,“高接触质量”、“高用户参与性”以及“高便利性”等特征使其传播效果大大提升。在如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有效争夺和使用,是获得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广告行业亦是如此。视链广告为广告的形式创新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在传媒产业化的初期,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被理解为“影响力经济”,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时,媒体仅仅作为信息媒介来产生文本效应,这时它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来吸引眼球,再靠出售注意力资源、产生影响力来获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