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厘米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当然她很有眼力,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陶影是一家工厂食堂的炊事员,在  相似文献   

2.
孙焕英 《新闻记者》2002,(12):37-37
汉语体系,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实在不好说的,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之所以能一炮打响,还得益于栏目的最大特点:实话实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到中央电视台说实话,也不是你所有的话题都可以拿到央视去说说。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实话好说不好听。很多实话,是无法拿到台面上说的。 但没有机会上“实话实说”说,并不等于群众不说。私下里,他们话题更多,说得更尖锐,甚至是刻薄,有时近乎于谩骂。且听群众针对干部说的一段实话:  相似文献   

4.
年过花甲,人生经历已经走过大半,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傲人的成就,当然更无显赫的地位。要说只能说凭着自己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了数十年。虽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但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在图书馆工作了四十余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或者可以说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图书馆事业。  相似文献   

5.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相似文献   

6.
钱自然是没有借给他.其实他要的数虽然不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努努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这人天生没有向别人借钱,也没有借给别人钱的习惯.如果一旦欠了人帐,心里必定像装了个什么东西,整天忐忑不安.偶尔借点小钱给别人,也从来没有期望人家能还.当然了,到今天为止,我不欠别人,别人也不欠我.但是毕竟人家开了口.自己没有努力不免心中揣踹,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于是就不免在遇到另外朋友的时候唠叨唠叨.  相似文献   

7.
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 即使在一个完全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政务类新闻也仍然是大众媒体投入报道力量最多的领域之一;你投资不投资、赚钱不赚钱,是你个人的事情,但是投资环境好坏却是政府的事情;你贫或者富、快乐或者烦恼是你个人的事情,但社会是否公平却是政府的事情;你个人的事情只有你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走到人生边上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相似文献   

9.
粗俗与精致     
程应峰 《湖北档案》2007,(10):39-39
经常有人会问:生活是什么?生活应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生活无法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当然,硬要分类的话,不外就是粗俗与精致,谁都想拥有精致的生活,可对大多数而言,精致离现实太远,只能以粗俗的方式感受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0.
汉语体系 ,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 ,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 ,实在不好说的 ,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 ,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 ,“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 :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 ,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 ,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好了。我们不必扯失业和下岗之类的概念游戏了 ,还是讨论一下它们的实质吧。下岗 ,对于下岗人来说 ,恐怕并不是什么福音。个中原因 ,我想 ,只要是学过算术加减法而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 ,都能悉…  相似文献   

11.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局里,谁也不敢惹他,领导见了他就头疼.这些,刘局长在来局里当局长之前别人就对他说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想,陆仁风只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后台,再难缠又能怎么样?自己是局长,他还不是什么都得听自己的,最多也就是平时多发两句牢骚罢了.  相似文献   

12.
孙大光者,1964年的交通部长也,“文革”后任过地质部长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林则徐者,大家都熟悉,就是那个清朝去广东禁毒烧鸦片引出一场英帝国主义打中国的鸦片战争的钦差大臣。这两个人差着一百多年,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两个人当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却有着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特点,就是两个人都不给自己的儿孙攒钱。  相似文献   

13.
我干新闻评论员的年头不多,但深感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易写且不说;你好容易把吃奶的劲都使上抠出一篇社论,原是希望有人“溜一眼”。但你一问,十个必有五双说压根不看。你问十回,十回如此。有时我真想扇自己一记耳光:“咱这是瞎忙什么?”当然话不能说绝,少,毕竟还有。五年中我仅遇到一位自称是爱看社论的读者,很想引为知音。但两分钟后,始觉是我自作多情。他说,他之所以爱看,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给领导写讲稿或者写总结材料之类。社论的话,既现成,又合  相似文献   

14.
问: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创业的? 傅盛:我当时是因为一个我没有意料到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我想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揣摩一下什么是创业. 问:什么事让你有了创业的勇气? 傅盛: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我们4个人一起在一张乒乓球台旁边开始自己的内部创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做的这款产品用户量从几千、几万到上亿,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知道我的产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这样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机会,创业可以从非常小的点开始做.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电视观众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什么权利。打开电视,有节目看就行了,且现在又有共同天线及第四台可供选择,不久的将来有线电视也要开播。所以台湾的电视观众并不要求什么特别的东西,因为看电视不掏自己的腰包。台湾的电视观众之所以可以看到不花钱的电视节目,是因为台湾  相似文献   

16.
“网络问题太多了,就跟抓刺猬一样,不知道写什么好,可能写什么都可以,但是深入下去觉得自己把握不住,或者说理论上、法律上没有相关的规定,所以就很头痛。后来,考虑到我国1997年的新刑法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罪名,于是就从网络犯罪开始入手,并逐渐进行了拓展。”——王军  相似文献   

17.
别帮倒忙     
北京和很多城市正逐步实施公共汽车的无人售票方式,其中也包舍无人收票。 收票,是我们过去的一大景观,电汽车、地铁、展览馆、公园、影剧院,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见到几个面目呆板的人向你伸出命令式的手,对所有人都显示出毫不信任的神情。他们做得自然很对,如果没有他们,便会有许多人冲进去,不存在任何愧怍地尽情享受,而那些地方将分文无收。现在收票越来越变为我们的土特产了,因为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许多地方已经没人收票。所谓没人收票并不等于不必买票,只是完全靠自觉罢了。我想起了香港地铁,处处整洁有序,除了兑换零钱的窗口站着两位小姐外,售票、进出、车箱里外未  相似文献   

18.
广播改革必须在频率频道整合的基础上,重点走频率频道专业化的道路.所谓的专业化就是频道专业化、时段专业化、节目专业化和人才专业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广播要紧贴市场,根据受众的特点,让自己的频道设计的更加合理,使自己的频道具有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或者说部分听众的需要.做到专业化就要有专业特点,传播的信息要有深度,切不可办成综合台,什么都有,什么都只是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外行听不懂,内行不愿听,结果是上不能包揽全局,下没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又“忙”又“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身为编辑,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既要为已出版的书寻找市场,又要为明天的出书寻找选题。这套书刚下厂,另一套书的大样又改回来一遍,都细细地看呢,没有时间;不看那么细呢,又怕人说“无错不成书”。等到书上市了,销路好还好说,销路不好时就会怀疑自己在忙乎些什么……和众多的现代人一样,编辑们疲于奔命,费力劳心,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他们埋怨、失望,有时候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无以应对。 同样的情况也曾在美国及欧洲不同时代的编辑群中出现。美国版《编辑人的世界》一书…  相似文献   

20.
陶范 《编辑学报》2018,30(1):109-110
经典论文是具有代表性和持久价值的学术文献.各个学科都有其经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有些论文当时一读,就能释疑解惑,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令人豁然开朗.重读之后,仍然觉得有所得,深化了认识,加强了自己.这样的论文足可以视为经典论文.当然,我没有代表性,只能姑妄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