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备和尝试     
我是当编辑的。当编辑的一定要自己能写。解放前,大概先要能写,书店书局才会请你去当编辑。解放后可不然,出版事业发展很快,需要的编辑很多,许多不会写的同志也分配来当编辑了。不会不要紧,可以自己练,练个三两年就会写了。编辑自己能写,跟作者约稿,看作者的稿子,出的主意,提的意见可以中肯一些;跟作者打交道,商量讨论,可以有共同的语言。如果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想作些改进,作些创新,自己能写,可以先试一试;试过之后就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有哪些便宜哪些困难,哪些目的是容易达到的,哪些目的是难以达到的。经过这一番  相似文献   

2.
青年编辑如何尽快地熟悉编辑业务和提高编辑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典炎 《编辑学报》1993,5(1):32-34
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它不仅有自己独立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立的理论体系。青年编辑刚步入编辑领域,对编辑业务可说是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必须从头学起。那么,如何尽快地掌握编辑业务和提高编辑能力呢?这要因各人各方面的素质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是先前因素。但是,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则是必需的条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编辑基础知识,是基本的要求;参加编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术交流与训练,是良好的机会;应用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是有效的捷径。青年编辑,无论“先前因素”如何,如能做到并利用上述各点,也能快速熟悉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能力。  相似文献   

3.
“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是新闻界同行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依笔者之见,这嫁衣裳做得好不好,与编辑是不是个有心人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新闻编辑,最大的快慰莫过于经自己编辑过的稿件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从历届评选好新闻来看,记  相似文献   

4.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5.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6.
“勤耕他人田,种好自家地”。这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为常瀛莲同志所著《编辑工作论集》一书作序之题目。通读此书,确实深受启发。作为一名科技(书、刊)编辑,在为他人“作嫁”之后,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编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常瀛莲同志从事科技书籍编辑工作近30年,在她所编辑出版的260多部书中,获各级优秀图书奖的颇多。与此同时,她能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编辑理论、经验、图书评论等文章编纂成  相似文献   

7.
曹彤 《采.写.编》2021,(12):66-67
媒体融合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传统摄影记者的工作范围有所拓展.摄影记者必须做好自己的图片编辑,提升图片编辑能力和编辑水平,才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根据摄影记者的工作特征,了解新闻图片编辑特征,能为摄影记者的图片编辑技巧优化提出系列参考意见,也能推动摄影记者做好自己的图片编辑,从而提升新闻整体质量,使人们能以多元化形式获取和浏览新闻.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计划统计学校学生科及团委于1983年元月创办了反映学生心声的油印小报——《新声报》。由于编辑都是由学生担任,所以学生毕业,编辑也就换人。但每届编辑都兢兢业业,以执着的精神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这朵小花,使她能永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编辑这行当     
打从大学时候毕恭毕敬地写“敬爱的编辑老师”起,到现在仍在写着“编辑同志”或“编辑先生”或竟直呼“某某兄”为止,做为投稿族(也就相当于文字打工族吧)已经有十几年了,尽管如今自己也常常被别人这么虔诚或不虔诚地称呼着,但因为仍然常常要跟一些陌生的编辑们打交道,所以心中便也始终存在着一种对编辑这一行当的敬畏或者说神秘感。自己做编辑已经数年,这感觉竟仍不能挥之而去。但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其实还真少见有多少文章能放开手脚去抖抖“编辑”这个“包袱”的,个中原因恐怕也只有咱  相似文献   

10.
一本好书的产生,就"像是个小小的奇迹";编辑是作者以外最有资格"说自己有功于这本书的诞生的"人——这就是编辑的满足感。在作者编辑的数十本书中,作者认为最能带来满足感的非黄仁宇作品莫属。作者回顾《万历十五年》两种新版和《现代中国的历程》的编辑过程,细数了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1.
编辑是作者的朋友。在与作者交友的过程中,编辑的学识、态度、责任心、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编辑应向众多的作者敞开坦荡的胸怀,与他们建立纯洁诚挚的友情:把自己化作路石,让作者踏着自己的脊梁前进;把自己变作阶梯,让作者踩着自己的肩膀高升。编辑用心血培育并浇灌着与作者的友谊之花,这是鲜艳之花,是能结出丰硕果实的最美之花。 为了成为作者的朋友,编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大处着眼去肯定和扶植一个作者、一篇(部)作品,需要编辑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术水平,还要有相当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对科学发展趋势的高度敏感性和作为编辑的高度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报纸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从报纸版面设计、内容选择等方面上入手,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使国内报纸版面呈现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局面。地方党报编辑也在这一潮流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报纸编辑创新能力,让报纸能有更多受众,能  相似文献   

13.
报刊的编辑,因其职业特性而身处作者(信息传播者)和读者(信息接受者)这一传播过程的两个极点之间。编辑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作者服务,编辑工作质量决定着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质量。因此,一个合格的编辑在进入职业角色的同时总是还能最大限度地扮演好两个与之分不开的角色——读者和作者。读者的角色。因为发表后能使读者满意的稿件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果,所以编辑不应以自己的阅读感  相似文献   

14.
“为人作嫁”不得偷人“衣料”编辑这一行被人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个说法,虽然消极了一点儿,可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行的工作特点。难道不是么?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书籍中,哪一本、哪一册,不曾留下编辑的劳作?在众多的古今著名作家中,哪一个、哪一位,不曾得到过编辑的帮助?可是,人们、包括后世的人们,他们记住了曾经对自己的成长起过作用的书名,记住了曾经在自己心目中产生过影响的作者,可有谁能知道这些书的编辑姓甚名谁? 但是,尽管如此,在我们的出版事业中,在我们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编辑,每每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受人尊敬的事业而沾沾自喜,更为能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同和感谢而偷着乐,但编辑工作的劳苦酸辛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至深。做编辑,快哉?烦哉?  相似文献   

16.
过去有人告诉我,当编辑的是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枝笔,圈圈画画,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他人作“嫁农裳”的一种繁琐工作。当我自己当了编辑,才感到:编辑工作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联接受众者,起着重要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置、稿件和版面本身要求决定的,它包括群体意识、互补意识和整体设计意识。位置——编辑的群体意识编辑的位置很特殊,他是充当广大读者的代表与作者交谈,这就使得他能成为“主体”,既不可能不是他自己,又不可能完全是他自己。他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18.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19.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20.
做编辑工作的时间虽不长,却能在“方格”之间感受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甘苦,也为自己工作之旅的最后历程能在编辑岗位上规规矩矩地画上一个句号,感到莫大的欣慰。于溪同志说:“人已下岗,情系出版。”这两句话说得多好,它表达了出版界老同志的情愫,反映了老同志对出版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