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佛有四万八千法门,收藏亦是如此,每一门类的收藏都有其独特的"门道"。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会把"四大名砚"作为重点,这是无可厚非的,"名门望族""出身高贵"的藏品收藏价值高。但对于真正的收藏者,仅收藏四大名砚显然不足,在年代和种类上都不能满足对整个砚台演变史的追溯和演绎,所以,收罗更多"久远"、"别致"、"有纪年价值"的砚台成为更高的  相似文献   

2.
太原 《收藏》2008,(2):124-125
笔者收藏偏爱于古陶瓷、佛像,很少涉猎砚台之类的文房用具,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研究。2003年3月的一天,遇一经常存太原南宫古玩市场练摊的老相识,告曰收有一方砚台,问我要否。我说,不妨一看。及至他拿出那方砚台,竟把我吸引住了。砚台长方形,颇为厚重,四周刻满铭文,包浆温润、熟旧,触之细润如肌肤。其通体紫红色,砚身则有一道镶有黄边的绿带子,甚为奇特。此砚如此简洁古朴,  相似文献   

3.
思红  举纲 《收藏》2001,(5):40-42
说起西安碑林,人们大多会想到那里是中国古代碑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至于碑林藏砚,则很少有人知道。笔者有幸接触数方,今举几例,与藏界同仁共赏。  相似文献   

4.
郭永山 《中国收藏》2020,(11):42-47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质地坚实,“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有“四宝砚为首”之誉。而现存最完整、最能体现砚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当首推江苏宿迁王相历时十余年之功摹刻的《高凤翰砚史》。  相似文献   

5.
仲威 《收藏》2015,(1):75
上海图书馆藏《福禄寿三瑞砚》拓本,卷轴装。上方为砚台拓本,砚池作玉圭形,其上刻蝙蝠、玄鹿、夔龙三瑞图,恰与"福禄寿"谐音。砚台底端之边侧刻有"钱塘黄易珍藏"楷书六字。卷轴下方为砚台盖板拓本,盖板上刻芭蕉叶一片,叶片上留有翁方纲题刻。翁方纲与黄易是金石挚友,有不少二人之间往还的手札诗文、金石题跋、砚铭题刻等传世。该卷轴画芯宽29.5厘米,高116厘米。依拓本观之,砚台宽16厘米,长33厘米,厚3厘米。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浙江仁和(今  相似文献   

6.
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房四宝之一,自从有了毛笔书写的历史,也就伴生了砚台的发展历史。砚的种类繁多,早期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到唐宋以后则盛行端、歙、洮河、澄泥等四大名砚。但中国地域广大,除四大名砚外,史料记载的还有其他地方所产的一些砚石不下数十种,其中也不乏一些质地优良的名贵石种,这便是一方见于某专业藏馆、产自贵州梵净山、俗称紫袍玉带的砚台。  相似文献   

7.
一对鸳鸯砚     
张亚彬 《收藏》2007,(9):125-125
最近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对端溪水坑砚。卖主讲,这是一对鸳鸯砚,不能拆开卖。并说这是主家的意思,拆散了太可惜。大大增加了我收藏这对鸳鸯砚的兴趣,于是我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两方砚个头不大,均为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墨池与墨堂构成一“吕”字形,又像人的半身照。  相似文献   

8.
王璐 《收藏》2008,(12):82-83
蓝瑛、徐泰合作《浴砚图》,纸本,设色,画芯纵143厘米,横45厘米。画中立一仕女作浴砚状,有桌、凳、浴盆及架,桌上小摆件相缀,右绘蕉叶、怪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有幸见到一方用桥头石雕刻而成的四蟾捧月砚。该砚台长29.5厘米,宽23.1厘米。砚台侧边总高为7厘米,砚下部底座高为3.9厘米,砚堂直径为14厘米,砚边宽为2.2厘米。砚台四角上部所雕的每只蟾身长为8厘米。由于该砚造型奇特、独具匠心.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故笔者不揣浅陋,写此短文,旨在抛砖引玉,与渚方家共同探讨此砚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20,(6)
正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亦称"研"。早期砚,形态简约,用一块小研石压墨丸研磨成墨汁。到汉代,砚有了雕刻纹饰,加上人工制墨的发明,墨块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由此便逐步发展起来,种类增多,出现了铜砚、陶砚、徐公砚等。六朝至隋朝,陶瓷业成熟,瓷砚成为突出品类。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展,文人雅士对砚台的需求大量增加,出现了端砚和歙砚两大种类。明清时期砚材更加丰富,出现了玉砚、铁砚、水晶砚、象牙砚等稀有材料制成的砚。尤  相似文献   

12.
吴保华 《收藏界》2012,(4):107-107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观”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干固以后,入窑中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其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加之取材方便,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原料及烧制火候所致,故澄泥砚有各种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澄泥砚起于唐,兴于宋,  相似文献   

13.
杭天 《收藏》2010,(11):43-44
北京王若林先生藏有一方西夏炭窑烽款澄泥砚(图1),长方形抄手砚式,长13厘米,宽9厘米,厚3厘米。首端略窄略低,尾端略宽略高,砚池呈斜坡状。澄泥质灰陶胎,细腻坚硬,其造型与质地均为典型的宋、金时期流行形式。尤为难得的是,砚背有双线边框的戳记,字为隽秀的楷书,竖写分两行,为“炭窑烽赵家/沉泥砚瓦记”。  相似文献   

14.
《收藏界》2007,(10)
这是笔者所收藏的一方用歙石雕刻而成的"心心相印"砚(见图)。在一方砚台上刻有两个砚堂,其独特的造型,在各种砚台中是一特例。在传统的砚台中,一方砚台只有一个供贮水的砚池和一个供研墨的砚堂。而该"心心相印"砚,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贮  相似文献   

15.
砚台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古代艺术品,它穿越千年时空,传承历史文化,历朝历代都受到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什么样的砚台才是好砚台?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但砚学界一直奉行着这样一种共识:质地以端、歙、洮、澄"四大名砚"为佳。笔者在此介绍一方"唐纯黑莲花瓣形龙尾歙砚",只要读懂了它,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市场上那些雕龙刻凤的砚台,与流淌出唐宋辉煌的古砚相比,逊色的不仅仅是落后  相似文献   

16.
彭远同 《收藏》2006,(3):93-93
我的众多藏品中,有一方小小的手砚令我爱不忍释,经常把玩。乍看之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玩味则弥足珍贵。该砚系爱国将领曾泽生将军抗日战争中随身携带之物,砚面上镌刻着将军带有传奇色彩的抗战经历自叙诗,借物言志,表达出一代名将之抗战决心。  相似文献   

17.
姜涛 《收藏》2007,(8):133-133
砚台的制作和使用,最早出现于商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制砚名家。在我国制砚史上,砚雕大师高凤翰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苴却砚是攀枝花的特产,良好的苴却砚品牌形象对提升攀枝花的城市形象及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探讨了攀枝花市苴却砚品牌建设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对苴却砚的品牌进行统筹规划、品牌定位的个性化、设计个性的地理品牌标志、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塑造强势的企业品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及全方位的品牌推广活动等,为提升苴却砚的品牌形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汪云孙 《收藏》2009,(11):100-103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从出土的一枚西晋永嘉元年便携砚提供的信息入手,对古歙州歙砚和龙尾山歙砚及其所珍藏歙砚作了一番梳理,从而对歙砚的起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古代原歙州范围的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两晋以降,历代应该都有系绳便携砚的流传和使用。大约在宋代,由于携带、使用、制作上的不方便,便携砚的砚片开始被淘汰。明清时,便携砚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墨书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些理解对于从事歙砚收藏的朋友会有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闵正国 《收藏》2008,(1):175-175
据砚史载,河南虢州(今灵宝)及豫西一带,首先出现澄泥砚。宋时李之彦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为第一。”另有一说,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