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日常教育生活是指教育一学习者在教育活动过程和领域中维持与满足自身教育需要的日常生活过程。日常教育生活较之非日常教育生活更具有“批判性”。日常教育生活批判的目标在于“日常教育生活非日常化”和“非日常教育生活日常化”。这一批判目标的提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日常教育生活与非日常教育生活的关系,对于人们关注与研究日常教育生活,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在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师生的基本活动方式,有着理想的存在形态和文化特性,表现为平等与不平等、目的与手段、双向互动与单向建构的辩证统一,并在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意义上影响着学生的自我建构和完满发展。  相似文献   

4.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5.
交往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交往的价值和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作用,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重点探讨了交往对教育主体发展和在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工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7.
教育中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涵盖了师生交往的全部领域。集体教育制度出现后,师生间的非日常交往逐渐增多而日常交往逐渐被分离出去,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学生精神家园丧失。本认为日常交往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丰满,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信息交流过程[1] 。学校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离不开各种主体间的交往 ,发生在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交往构成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其中尤以师生之间的交往为学校教育实施的最终落脚点。对师生交往的认识、有效方法的掌握将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因此本文将对学校教育中的师生交往做重点探讨 ,力图对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中影响师生交往的因素及有效师生交往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一、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 )有效的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在提升日常教研绩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日常教研交往。日常教研交往与个体教研绩效提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教师的日常教研交往由于其意向性同、关系圈子不同、交往方式和途径不同,以及交往的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不同,从而对教研绩效产生不同的作用。基于日常教研交往现状和亲缘、友缘与业缘三种交往类型的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日常教研交往意识不强,交往受限;业缘圈社会资本投入对教研绩效作用最大;而社会资本的投入对中小学教师公开课的作用最大,对高质量成果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1.
从交往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学校教育过程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2.
本对公民日常交往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当前我国公民日常交往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往范围依然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公民交往趋于功利化;公民与民间社会组织联系缺乏;公民与政府、国家的关系仍属传统性关系。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育就当从某些无谓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探讨一点真正的问题。首要的是立科原理问题。语教育是因应人的交往活动对于言语交往能力的需要而立科的,定位于言语交往教育。要从这一定位去理顺复杂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统合所有因素,保证定位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然而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都是占据主要地位,生生交往只是作为构成教学交往的一个完整部分被提及却没有具体的、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我国的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15.
发轫于欧洲大学的导师制自20世纪初期导入中国后,对民国时期大学的各方面发展产生特殊影响。其中,导师制的施行促使民国大学内部的师生关系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引发师生间的教学、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出现明显变化,与既往的大学师生交往模式相比,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交往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对民国大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突出影响,对于当今我国高校施行导师制亦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在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师生的基本活动方式,有着理想的存在形态。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表现为平等与不平等、目的与手段、双向互动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论幼儿教育中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4):15-20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教育交往:师生交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里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与一般的交往相比,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中的一个侧重点,现代大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交往的匮乏、空白,表现为教育交往的本质性改变或异变。提倡"对话式"教育交往,重建教育交往的价值,可以促进师生双方人格的完满,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