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30年来我国教学过程本质研究大致经历了对“特殊认识说”和“多方面本质说”的质疑、辩驳阶段,多角度探讨阶段和综合、创新阶段。对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主要致力于多视角探索教学过程的本质,在遭遇种种困惑后也开始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元研究。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问题、唯一性问题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直困惑教学过程本质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学研究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并就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展开了讨论。在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大讨论中,“认识说”起到了拨乱反正的思想作用,对之批评所提出的诸多主张,关切的是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体现了新特征。反思自然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认识到汉语“是”具有“实物—事实”之“是”与“看作”之“是”的区别,才能从学理上摒弃对“唯一的教学过程本质”的追求。教学过程本质讨论中表达出的多样看法,增加的是对教学性质的理解。教师要在反身性认知中建设我们时代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学本质问题在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中备受关注.教学本质研究既是教学论研究中的经典问题,也是热点问题.它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教学论学科科学化建设的原动力.观察众说纷纭的教学本质观研究,可以从阶段论、类型说和争鸣观这三个角度来切入.批判性地反思对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教学本质问题探讨的目的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包容地看待各种教学本质观.在教学本质问题研究中,多元本质观将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深入开展学科教学本质观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教学本质观研究的实践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我国教学本质研究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十年教学本质研究回顾1.对教学本质的多视角探索有关教学本质的认识,历来颇多歧见。除认识说、发展说、传递说、学习说、实践说、多质说等诸观点之外,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陆续有一些新的观点出现。(1)交往说。国内学者较早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李政涛先生,他通过对“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教学本质的“交往说”活跃一时,“交往说”本质上只不过是对教学民主思想的延伸,是基于一种人性平等的教育理念下所采取的教学行为取向。于教学本质相去甚远。相反,通过对教学过程构成性三要素分析,我们会发现支撑这个关系总体的只能是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在这个关系总体中实践活动贯彻始终。教学过程的终极追求是要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一种复杂的合规律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说对教育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据分析作为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实施基于本质问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数据分析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涉及方法和策略的问题称为本质问题,本质问题能体现学科研究的一般观念,凸显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基于本质问题的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研读课标与教材,提炼单元本质问题”“分解单元本质问题,形成子本质问题”“根据子本质问题设计相应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翻开我国近20年来的教学论著,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是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原则的阐述,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诠释等等。在这些教学过程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里,教学过程的本质(或称教学的本质)又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它对演绎规律、原则与方法以及师生关系起到一个统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刊曾经在2011年第7期围绕“科学课教学如何体现科学本质”的话题组织了一个“专题策划”,对“什么是科学本质”以及“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体悟科学的本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学本质是教学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它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性质、方向和深度。从教学本质的特点及相应的研究须坚持的视角与方法来分析,以往的研究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进一步的探究表明,教学的本质是“精神融生”。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本质基本问题的研究与其说是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如说更多的是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根源于“本质”本就是一个哲学概念。从教育本质研究的行为事实演变到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这既符合科学研究的内在发展逻辑,也表明我国目前教育本质的研究正在深化和发展。 一、教育本质的“有”与“无” 在教育本质的诸多研究中,一直是以教育本质的“有”为前提,甚至在教育本质开始的讨论中大家都没有怀疑或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随着众多研究者多年的一以贯之的教育本质的苦苦求索,但均没有寻觅到理想的、并为众多人基本认可的答案牙是教育本质的存在与…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批判视角我国近20年的教学过程本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20年来,教学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并无多大进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众论者长期受现代主义哲学的束缚,具体表现为本质主义倾向,二元论的认识论倾向以及学术权威话语倾向。本文从后现代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不妨借鉴后现代哲学思潮消解这场“本质”问题的学术究问,以使教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真正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地理本质问题是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和地理育人价值的关键问题,是对地理学科本质理解的问题,是目前地理问题式教学发展中解决一些低效教学现象的关键。地理本质问题的概念、内涵与要义重点说明了地理本质问题的功能,区分了地理本质与非本质问题。文章介绍了问题式教学中探寻地理本质问题的八种媒介与方法,并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中锚定地理本质问题”“在知识深度理解中逐级追问趋向本质问题”“在传统文化认同中挖掘地理本质问题”三方面提出了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关于本质问题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应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通过设置体现公式本质的“问题串”,并围绕这些“问题串”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诱导公式”逐步形成的过程,理解“诱导公式”的本质,体会蕴含在公式中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教学本质之一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可是,如何实现这种交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方式。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当然,也有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一个认识系统,也成为一个准社会系统。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关于教学本质的各种论说表明教学的本质的研究是充分开放的,并不应该拒斥某一个方向之外的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为理论是多元的,是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存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多元观点的交流互补更有利于对教学的本质的理解。本文由教学的定义推导出一个自己以为是新的关于教学的本质的观点——教学属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以此得出“教育的钟摆”的一个解释,推导出教学发展对于教学政策的依赖性,从新的角度论述了教学改革是教育的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过程教学的分析,指出了过程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过程教学的核心是展现思维中介,过程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取真知,并提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展示背景、挖掘本质;暴露思维、推迟判断”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一个动态的思维实验和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因此,把握数学的本质也需在过程中进行。在概念的抽象概括中、在公式的演绎推导中、在问题解决的探索归纳中合理地实施“过程性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的本质,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以“教学本质”为主题词检索到的208篇期刊论文依次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图谱发现我国对于教学本质的研究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为主,且尚未形成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学术共同体,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基本理论、教学实践和具体学科3大主题展开,涉及认识和实践2个层面的研究,未来关于教学本质的相关研究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与实践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教学本质研究与中国新世纪教学论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本质的研究存在误区,教学论的科学化成为一种理想。在教学论科学化进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新世纪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学术争鸣将是一种典型特征;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深化研究仍将是研究主题;新技术条件将是理论发展的新支点;中庸、开放、综合与分化是学科体系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0.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与研究“教学认识”,同样也应关注与研究“教学情感”。教学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情感,师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品性。“教学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具有“本体性”意义。“教学情感”不同于“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育情感”以及“在教学中的情感”。视“教学情感”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专门研究,将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和拓展教学论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