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作品中,托尼·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展现故事的线索与脉络.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旨在揭示美国主流价值观对黑人造成的人性扭曲及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四段不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简爱有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小说结局在学界引发了对简爱命运走向的讨论。简爱的命运结局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者的自身局限因素,也不影响小说本身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重要著作,主要描述的是生活在19世纪英国一个心地善良的农家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19世纪末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导致农村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的道德准则,安吉和亚雷这两个男人的影响,苔丝自身矛盾的性格等。基于这些因素深入探讨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原因,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尼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长篇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悲剧性小说。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向我们讲述了黑人女孩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在美国种族制度的歧视、迫害下最终发疯的悲惨经历。故事中,皮科拉在遭受了一系列身心伤害之后,极度渴望拥有一双白人的“蓝眼睛”,最后失去理智。佩科拉的悲剧不是偶然,不是个例,而是成千上万个受种族制度压榨的黑人的缩影。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莫尼森囊承着现实主义小说揭露现实,真实刻画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叙事风格。奇妙的开篇,多角度破碎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小说中的隐喻的运用将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7.
戏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殿堂上的璀璨明珠,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忧郁、敏感、踌躇、犹豫,反复迟疑,数次错过最佳复仇时机,最后导致了母亲、恋人和自己死亡的悲剧。本文试图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出发,分析了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以求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8.
9.
《最蓝的眼睛》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1931~)于1970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反映了后殖民语境下的种族压迫与反抗的主题。通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比,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和两个家庭的对比,号召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抵制白人主流文化,培养黑人民族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悲惨世界》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现实。动荡的岁月,黑暗的社会铸造了小说中一个个人物的悲惨命运。雨果借助冉阿让这个苦役犯宣扬了其人道主义救赎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自卑自恶的群体。通过呈现一些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学史上,苔丝和尤三姐是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家庭环境,男权社会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造成她们两人悲剧的成因和她们个人对待悲剧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从这点出发,对苔丝与尤三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952年。它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也由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人物,不同于海明威以往作品中的典型硬汉的形象,圣地亚哥较之性格也更加丰满,本文将从分析其性格为出发点,探析圣地亚哥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命运的门铃     
李君弟 《阅读》2008,(7):19-19
有一个性子特别急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朋友,他事先没有跟朋友联系,就来到了朋友家的楼下,然后按响了朋友家的对讲门铃。门铃响了两声,他听见里面似乎没什么动静,他等不及了,就想返身回家。刚走了几步,他觉得就这样转回去不甘心,于是又回到门口来重新按门铃。这一次他还是没有足够的耐心,  相似文献   

16.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塑造出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究其悲剧根源除了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外,还可从其自身的需要层面上进行分析,其身心的病变,人格的分裂等因素是其走向衰亡的必然结局,也正是其悲剧命运最深刻的导因。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展开。其理论基础在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层逻辑与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通一致,北京冬奥会这一现实的实践同样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的人的互相生成中,因而关注北京冬奥会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的实现的价值,才能发挥其实践的力量。而在现实展开上,一方面,北京冬奥会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存在的关切,以体育的本质穷究人的生命之真,以体育的价值体现人的生命之善,以体育的活力彰显人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程,起到了人与自然相宜和谐、人与他人的互鉴繁荣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完善的作用。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8.
"命运"是个延伸了几千年,从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角度、层面、形式出现的话题,它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研究人生哲学的重要部分。命运与命运之间有着无数神秘的必然与偶然,而每出现一个必然和偶然就会产生出命运与命运的关联,每一个关联会形成一条无形的线,许多的线重叠交接在一起最后形成一面巨大的网络。从这个演变了无数岁月的网络中,我们可以探索出命运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得出命运的客观结论,进一步揭开命运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9.
崔浩之死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然而除去客观因素,崔浩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被杀的原因之一。崔浩有良好的出身和文化背景,个人资质优越,政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突出,因此深得拓跋皇帝的宠爱,这也滋长了其飞扬跋扈的个性。不能容人者,必不能为人所容,他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被杀。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特定范围、特殊群体中的精神传承品。同时,通过特定环境,校园文化对一届又一届校园人的精神渗透和熏陶,又形成这一群体共同的信念、追求,甚至共同的心理、行为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与性格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对于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