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静 《记者摇篮》2010,(1):59-59
工作十几年来,经常看到这样的记者:他们对采访不感兴趣,每次下基层采访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将现成的材料一修一改就完事大吉。久而久之,不仅养成了惰性,而且局限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使采写的新闻缺乏灵性,让人提不起精神。其实,记者要在采访中有敬业精神,真正与被采访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真正的对话,这样才能采写出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谈话节目中的人际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谈话节目或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对话,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际沟通,访谈人要通过对话这种方式获得与访问主题相关的信息,被访者借助这种对话传播自己欲传和愿传的信息。这种对话是即时的、直接  相似文献   

3.
营造想象,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两种基本想象:一是故事想象;二是情感想象。这两种想象体现了电视新闻报道不同的创作手法,故事想象主要通过对新闻议题的设置、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闻叙事的结构的安排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对话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也用对话来叙述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新闻报道大量地反映人的活动,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新闻报道中必然要反映人的对话。新闻报道中的对话是指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客观的口语,它包括两人之间的对答,一个人与多个人的交谈,多个人之间的交谈,一个人的独白,等等。对话作为叙述新闻事实的一种方式,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事件的发生、变化以及其中的细节,表现事件发生时的周围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人与事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叙述事实、深化主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短视频打卡推动了特定人、物和地点的加速网红化,但鲜有研究关注打卡过程。研究对游客在一个网红社区的短视频打卡过程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发现网红话题“做一日蟳埔女”是打卡核心参与者集体想象的结果。这个过程从视觉想象开始,经由对他者生计方式的操演,最后抵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这代表了居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全球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想象和模仿特定地方文化的尝试。围绕短视频打卡生成的集体想象,揭示出个体和群体在全球时代的一种生存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将某些新事物和元素据为己有,同时按照自己的偏好在相互叠加的文化空间中建构起丰富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6.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03,(7):8-9
5月7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网站“电视批判”论坛就新闻频道开播一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力丹作为嘉宾,参加了网上对话。这里是对话的主要部分。问:新闻频道与你想象中的新闻频道有什么样的差距?陈力丹:我想象的新闻频道是一个24小时完全滚动播出新闻的频道,任何时间打开电视都应该在报告新闻。从这个点开始,看半小时就可以较全面地知道最新的国内外新闻。所以,当看到现在的新闻频道,确实和我的想象有区别。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现在的新闻来源渠道很有限,现在采访新闻的成本较高,新闻源也比较单一化,能够做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美媒体有关高层战略对话报道中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有以下发现:第一,中方媒体报道中更多使用"对话性拓展"资源来打开对话空间,从而展现大国的包容姿态,而美方倾向于使用"对话性压缩"资源来缩小或关闭对话空间;第二,在"反预期"资源中,中方更多强调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美方通常在否定某个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  相似文献   

9.
查尔斯·泰勒认为,在传媒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公共空间,公众通过社会想象参与对话协商,形成共同意见。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使社会想象和共同体体现多元化特征,从而在现代社会形成了多元公共领域。这个多元公共领域承认政治平等、多元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公共意见通过自由对话和公共协商产生,这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可行而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赵敏 《现代传播》2019,(12):91-96
《西游记》传播四百余年,横跨了多个国家与地区,不同民族与文化展开了各自的西游想象,塑造了多元的西游想象图谱,形成了全球西游传播体系。在这个全球化的西游想象系统中,美国好莱坞电影改编版在海外改编本中别树一帜,其通过一系列创意想象,将文化政治编码其中,无论是"英雄"符号的再编码,还是具有压制性的对话机制的设定,都是意图通过对中国文化独特的想象方式,在文化权力关系的博弈中,尤其在新世纪的"崛起中国"的话语语境下,来实现对美国价值"优越性"的强调,力证西方价值的普适性,从而证明美国作为世界秩序宰制力量的无可辩驳性。  相似文献   

11.
张红省 《大观周刊》2013,(11):223-223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课堂中应该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
少年卢梭有一种习惯:当他决定去做一件没把握的事时,他就远远地选定一棵树,抓起一块石子朝树干扔去,如果石子击中了树干,他就感到此事有了成功的希望。石子击中树干与某事的成功,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关联性。但如果你的想象力或联想力更丰富一点,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意念上的关系,然后,在经历外在转换后,意念上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关系,仿佛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被人认知但能够对人心产生微妙影响的关系。这个世界被人如此这般地在自己的想象中构置起来,然后人受累于自己想象出来的这个意义世界。当1730年代巴黎的印刷学徒们对雇主家的猫进行一系列审判和屠杀仪式时,他们就利用了这种想象性关系发泄了自己对雇主的不满。同样,在1768年的中国,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恐慌席卷大半个国家,人们相信,剪去一个人的头发,就可以偷走他的灵魂精气。更早的时候,在1692年席卷塞勒姆镇的巫术恐慌中,一个人的影子若出现在另一个人的幻觉中并“伤害”了他,那这个人就有可能面临行巫的指控。如果你处在这个意义世界之外,这一切就显得荒唐可笑;如果你处在这个意义世界之中,你就有可能把这一切当真。大规模的巫术恐慌,不仅是想象力的问题,它以一种巫术恐慌的形式表达了社会性的危机。程巍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拥有你所欣赏的人格特质。玛格丽特曾经说过:"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每个人都是相当复杂的综合体,融合了好与坏的感情、情绪和思想。你对他人的想象,往往奠基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之中。  相似文献   

14.
张宇 《大观周刊》2011,(46):90-90
人在对话中生存,世界在对话中展开。周际冲突需要对话解决,人际断裂需要对话连接。师生间知识的传输与接受也需要对话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策划者赵树林:西方人和西方人不用对话,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出发点。对话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所以更需要对话,需要交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苏108名高职新闻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媒体的骨干新闻从业人员对工作满意度较高,而且越是对工作满意度高的人工作越投入。对于他们工作投入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对社会很重要。事实上,他们因为想象自己的工作受到社会重视而勤奋工作。我们认为,这种重要性的想象既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投入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因为过于自信和缺乏自我反思,重要性的想象也可能蒙蔽媒体精英的判断,可以成为阻碍媒体变革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近期,在江苏城市频道的王牌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中出现了一个新型评论环节:"嘉宾观点"。在这一环节中,主持人孟非就某一热点新闻事件与网友、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进行对话。虽然这种对话并非真正"实时"的对话,但这种与受众互动的形式,依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20.
姜卫红 《传媒》2001,(5):46-48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君,有一种脱俗的美丽和特别的书卷气质。在2001年初,她推出了自己的新的贺岁书《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这是她的第三本贺岁书。在1998年、1999年,她已经连续推出了《英雄辈出》和《现在:与十二位媒介人的对话》这两本贺岁书,而她由中央电视台著名的媒介人、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