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状的分析:喜忧参半 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学出版社共计103家,其中有4家主办单位已合并,但出版社还未完成合并.大学出版社除了作为我国大学出版社前身的于190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出版部外,50年代初建立的人民大学出版社是第一家,之后又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其余的都相继建立于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大学出版社在我国的出版业中已从原来的补充地位逐步转向主体地位,成为一支重要方面军,一支不可忽视的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按照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要求,国内100多家大学出版社,除了少数几家,基本完成了出版改制工作。改制工作已完成,但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如何持续发展,是摆在各大学出版社面前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大学出版社大都属于中小型出版社,与地方出版社相比,在人力财力方面均不具备明显优势。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应坚持发展特色,发挥母体高校优势,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大学出版梦”。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出版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包括:1.在兼并重组中,大学社一般被孤立在各种集团之外,而出版集团大举进军高校教材出版市场,大学社逐渐被排挤和边缘化。2.大型出版社强势扩张,占有更通畅的销售渠道,而拥有优秀选题的作者也往往优先选择与大型出版社合作。3.国外出版商通过版权合作、内容授权等方式进入高校教材出版领域,而民营书商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渗透高校教材出版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大学出版社应该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出版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包括:1.在兼并重组中,大学社一般被孤立在各种集团之外,而出版集团大举进军高校教材出版市场,大学社逐渐被排挤和边缘化。2.大型出版社强势扩张,占有更通畅的销售渠道,而拥有优秀选题的作者也往往优先选择与大型出版社合作。3.国外出版商通过版权合作、内容授权等方式进入高校教材出版领域,而民营书商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渗透高校教材出版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大学出版社应该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业异军突起的一支生力军,从它步入成长阶段开始,就面临着中国出版改革起步阶段种种不公平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挤轧,在困境中艰难而又倔强地前行。从20世纪90年代的各省发行集团的组建导致贸易壁垒的形成,到21世纪初各省出版集团的成立而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垄断,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内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的效应和价值,出版业也步入了品牌发展的轨道。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在国际视野下审视,走品牌发展道路无疑是出版社特别是中小型出版社的前瞻性抉择。  相似文献   

7.
崔青峰 《出版广角》2014,(14):74-75
随着出版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主体的确立,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转向战略竞争。文章在分析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特点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刘静 《出版广角》2014,(9):70-71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是大学出版社的主体,而来自大出版集团、民营书企的竞争,使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步履维艰,如何选择发展之路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亟须解决的难题。文章结合当前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所处的环境和特点指出,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并就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应注意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郝静 《现代出版》2011,(4):27-30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缺少政策、资源和品牌优势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其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边缘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形势,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专长,准确定位,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内部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赢利模式,以实现边缘突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峰 《出版经济》2001,(4):45-4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的20多年间,是我国大学出版社迅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社从恢复和新建的四家已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家,发展势头迅猛。我认为这一发展时期可以大致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80年代应该算是第一阶段,即大学出版社的成立、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各社的出书品种规模、发行码洋的差距不是太大。90年代应该算是第二阶段,即大学出版社的分化阶段,所谓分化,就是出现了一批码洋过亿,甚至码洋达2-3亿元的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11.
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一项极其复杂浩繁的系统工程,是挑战也是机遇,专业大学出版社要把握机遇,寻找两者的融合点,促进两者互动互融,让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两种出版业形态更好地为出版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把握方向,站稳脚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小型科技类出版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有大量的销售码洋在 5000万以下的小型科技类出版社。规模小,资金少,是制约这类出版社发展的瓶颈。作为专业分工的历史产物,小型科技类出版社主要是一些小型地方科技出版社和一些理工类大学出版社。在过去严格的出版管制下,这部分出版社由于所出图书的发行范围有限和出版社成立时的角色定位不同 (如理工类大学出版社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他们的经济实力在一二十年间赶不上其他类型出版社 (如教育社、少儿社 )那样壮大,家底不够殷实,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资金和规模成了…  相似文献   

14.
曹霞 《现代出版》2006,(2):47-49
在“销售为王”的市场营销时代,各大学出版社也纷纷成立了市场部。但是,市场部在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在大学专业出版社中的定位问题,目前还处在探索过程中。由于行业特殊性,各类“市场营销”教科书上教授的方法并不能简单照搬,而本行业的营销案例也并不多见。本作就个人的工作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范军 《现代出版》2006,(2):16-20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副署长在2005年中国出版业高层论坛上的演讲,谈到对出版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有四个方面的“足够估计”,其中在第四个要有足够估计中论及西方发达国家在出版最新科技信息的内容上占有优势时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原如下:“目前,欧美期刊占据世界核心期刊的96%以上,反映科技进展的专业出版几乎被他们垄断。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形成应有的出版理念,更没有形成出版发行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我国没有承诺开放出版的情况下,仅版权贸易就已造成了巨大的出版逆差,如果现阶段就放开出版,结果可想而知。从长远看,如果我们在反映人类思想创造、科学发现、技术进展的专业出版中不占有一席之地,将有丧失话语权的危险,必将构成对我国化安全的威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出版界的重要职责。”这里,邬书林副署长是对全国出版业讲的,但我认为更是对大学出版社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出版社在反映科技进展、化创新的专业出版方面是国家的主力军,担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我们这里所说的专业出版,主要侧重于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社在专业出版中的重任,我们从国内出版业现状以及与国外出版的对比中可以得到更清楚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出版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就大学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的发展,提出三种模式: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书刊出版公司,尝试校际合作、打造大学出版集团,跨出高校大门、融入出版"航母"体系,在此基础上就各种模式的实施提出若干实施路径,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 20年来,围绕所有权转移的并购活动在英国频繁发生.这种商业并购活动,使得目前英国的出版业被包括 Pearson出版集团在内的10多家大型出版集团所控制.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是英国出版业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出版业并购大潮中,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必须定位于某个微观出版市场,并在遵循一般出版规律的基础上,切实采取有别于大型出版社或大众类图书出版社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8.
面对"转制"后图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事实,图书市场真正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竞争局面,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部分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已经面临"孤岛效应"的残酷现实。本文就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面对"孤岛效应"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及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大学社)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社今后如何发展,究竟向何处去,可以说对此莫衷一是,存在分歧.事实上,只有坚持在学科特色上下工夫,立足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走适合本社发展之路,才是大学社尤其是中小型大学社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告诉我们,如果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错位竞争,受市场的冲击就越小,效益也就越好。像矿大社这样专业性强的社,在市场竞争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注重做自己熟悉的专业出版文章,才能在行业内树立起品牌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